董加耕本名董嘉庚,生于1940年的冬日,在江苏省盐城县的一个偏僻村落董伙村,出身于一家经济拮据的农户。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时期,他从幼年起就跟随父母下地劳作,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才有机会踏入学堂。
虽然董加耕开始接受教育的时间晚于许多同龄人,但他天生聪明且勤学不倦,使得他的学业成绩迅速突出,很快就在班级中名列前茅。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他,在学习上格外用功,渴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他的辛勤学习最终获得了回报,1958年秋,他成功考入了当地一所知名的龙冈中学。
在高中的三年时间里,董加耕学业成绩优异,品行兼优,一直担任班长及团支书职务。1960年,他因其出色的表现和坚定的信念被推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1年,董嘉庚参加了高中毕业的全国统一考试,他在各科的成绩均高达96分以上,以此杰出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哲学系保送。

董加耕
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地位非常尊贵,与现在的研究生或更高学历者相提并论,这足以说明那时大学生的稀有和珍贵。正当众人满怀期望之时,董加耕却果断在升学志愿表上填写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的决定!这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无法理解。
教师和同学们都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不继续深造,反而选择回到农村去耕作,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董加耕的决定不继续走学术之路,深受当时中国社会环境和个人情感的影响。
1961年,正值中国经历极端困难的一年。粮食产量锐减,副食品奇缺,全国多地爆发饥荒,很多人饿得身体浮肿,连基本的疾病都得不到治疗。在董加耕成长的董伙大队,情况同样凄惨,连最基本的公共食堂都难以为继,村民们饥饿难耐。

图片来自网络
出身于此的董加耕,虽然怀有远大的志向,却始终无法忘记那些饥寒交迫的乡亲们的苦难。他曾多次流露出对那些艰苦岁月的深切记忆,每每提及,总是泪流满面。
他的心中,永远刻画着父亲因喝了发芽的茨菰汤而意外中毒身亡的悲痛场景。父亲临终前咬碎陶瓷汤勺的绝望,成了董加耕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种情感背景下,他意识到,虽然继续学业能带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但家乡的困境也需要有人站出来改变。他常对人说:“我放弃上大学,是因为我不能忍心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受苦。”
在外人看来,赴京就读可能是走向成功的保证,但董加耕更看重的是回馈社区,改善家乡的生活条件。他认为作为一个有知识的年轻人,应当根据时代的需求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径。对他而言,这意味着回到农村,投身到实际的农耕劳动中,亲手改变家乡的面貌。

毛主席
因此面对大学的诱惑与社会的期待,董加耕坚定地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放弃继续深造,而是回乡务农。
1961年5月4日,是董加耕告别校园的一天,他选择返回江苏省盐城县的董伙大队第四生产队。这一天不仅象征着青春的承诺,也是毛主席于1939年在延安发表《青年运动的方向》演讲的纪念日,董加耕以此日作为自己奋斗的新起点,志在为国家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他将自己的名字从“嘉庚”更改为“加耕”,寓意深刻——投身于增强国家的农业生产,实现自己耕耘的抱负。然而董加耕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竟然来自他的家人和朋友。
先是他的母亲,家里的支柱,对于董加耕的决定感到极度失望。她梦想着儿子能在北京的大学深造,过上不同于农村的生活。得知董加耕决定留在乡下,她泪流满面,坚决要求他重新考虑前往北京的机会。

如果是以前,董加耕可能会屈从于母亲的愿望。但现在,他的心头重担是不能见死不救的乡亲们。另外他的女友也因为他的决定感到失望,最终选择离开,从此再无联络。甚至本地的乡亲们也对他不理解,认为他书读多了,思想变得偏执。
虽然遭遇了这些社会与个人的挑战,董加耕没有放弃。他开始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积极在家乡推动农业改革。他提出了将水田改造为旱田,实施稻麦棉轮作以及绿肥的轮耕制度,旨在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地产出。
在推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董加耕不畏艰苦,他亲自下田,长时间的劳作使他的脚底布满了厚厚的老茧,肩上的粮袋压得他双肩发红,即便胃病发作,他也坚持在田间劳作。
这些辛勤的付出终于看到了成效。当年的粮食产量远超往年,家乡的水田地区甚至首次成功种植了棉花,他所倡导的农业改革措施逐步在整个乡镇推广开来。

董加耕
这场名为“水改旱”的农业技术改革,不仅在农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董加耕的贡献也使他的声誉逐渐扩展,成为了当地乃至更广区域内公认的农业改革先锋。
到了1963年,董加耕的故事已被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他的成就,他迅速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的一个榜样。他的名声激励了国内外许多劳动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给予他们极大的启发和动力。
在南京大学,有七十二位学生听闻了董加耕投身农村的壮举后,纷纷决定加入农村建设的行列,他们被誉为“七十二贤人”,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关注和赞誉。
一次董加耕前往一个农场购买耕牛时,农场主识出了这位全国闻名的劳模,并邀请他进行几场先进事迹的分享,显示出董加耕当时的社会影响力。

毛主席与董家耕
虽然原本因放弃继续教育而失去了可能的婚姻机会,董加耕却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女性的情书,显示出他个人魅力的广泛吸引力。但董加耕钟情于具备文化素养且能吃苦的女性,最终与邻村一位小学教师兼民兵教导员郝红銮结缘。
随着时间推移,董加耕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他的事业和个人生活都显现出积极的发展。1964年,他被选为先进代表,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大。在毛主席的生日那天,12月26日,董家耕等被邀请参加了庆祝晚宴。在宴会上,董家耕不光见到了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袖,还与钱学森、王进喜等各行业的杰出代表同席。
晚宴上,毛主席亲切地询问董家耕的年龄及教育情况,对他的回答表示满意,并鼓励他正值有为之年。虽然是主席的生日,他仍不忘关心在场的年轻人,亲手为他们夹菜,表达对年轻一代的关爱和期望。
尽管如此,不久后董加耕却因部分人的误解和嫉妒,遭到不公正对待,甚至有危险的情况发生。这些经历使他从政治高位返回到农村的普通生活中,重拾农民身份。

董加耕
然而历经波折的董加耕没有放弃。1982年,他被选为乡镇工业副乡长,五年后又晋升为郊区乡镇企业局副局长。
在过去几十年间,董加耕经历了许多人生的高低起伏,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对乡亲们的关怀以及对家乡发展的持续关注。
虽然现在他已经是官员,但他全年无休地保持在基层活动,无论是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还是徒步,他始终坚持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探察民意。
正如他曾经所表述的:“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坚定的志向,而志向之贵在坚持不懈,理念在变,初心不改。”虽然他已不再亲自下田,但仍旧敏锐地洞察到民众的需求和期望。

董加耕
这种无私和勇敢的精神,在他的领导下,他所负责的乡镇企业实现了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该县也被评为全国百强乡镇企业之一。
到了2000年,董加耕从盐城市盐都区政协副主任的职位上退休,之后便享有副处级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