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19日的一个冬日午后,在合肥,安徽省革委会主任兼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德生正主持一场关于召开安徽省第三届党代会的会议。
正当会议进行到一半时,一个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会场的秩序。机要秘书面色匆忙地进入会议室,并小声在李德生耳边低语了几句。听完秘书的话,李德生的表情顿时严肃起来,他立刻加快了会议的进程,简洁明了地指示了剩余的事务。不到半小时,会议便草草结束。
随后李德生把宋佩璋叫到一旁,低声告诉他中央的紧急召唤:“宋副主任,中央通知我立即赶回北京,毛主席有要事相召。我明天一大早就得走,省内的事务就拜托你了。”
宋佩璋点头表示理解,并告诉他:“去吧,北京的事情更重要。”
第二日,李德生便匆匆乘飞机北上,直奔首都。抵达北京后,他没有丝毫停歇,直接驱车前往中南海,心中充满了对即将面对的事情的疑惑与好奇。

李德生
到达后,李德生迅速被引见给毛主席。面对国家领导人,他立即开始汇报近期安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情况:“主席,根据最近的调查与检查,我们安徽在农业和工业方面相较去年均有显著提升。此外党的组织架构已基本恢复并运作正常,我们正积极筹备即将召开的省党代会。”
毛主席听后微微点头,表示肯定,并对李德生在安徽的努力表示赞许:“你在安徽的工作成效显著,这一点中央是有目共睹的。”
在李德生还未来得及作出回应时,毛主席的语气突然严肃起来,他说:“经过我和恩来的讨论,我们决定你调往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
李德生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内心充满了疑惑:我?成为北京军区的司令员?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果不是毛主席亲口明确告知,他甚至会怀疑自己听错了。
李德生的惊诧不光因为这一消息出乎意料,更因为这背后隐含的重大责任和挑战,令他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毛主席
在1969年4月,李德生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其职责本应主要集中在北京。然而自1968年起,他便在毛主席与周总理的直接指派下,同时管理着安徽省军区司令员、省革委会主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及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等多个职位,因此他的工作生活几乎被分割在北京和安徽两地之间。
到了1970年,李德生的角色进一步拓宽,他参与了中央政治局、国务院的业务组织及中央军委的日常办事,同时协助周总理监管国家的水利和体育事业。到了同年4月,他还被委以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重任。
此时的李德生,已年逾五旬,年满54岁。虽然他已身负众多重要职务,但突如其来的任命让他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决定,却是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作出的。面对如此重大的职责,他不可避免地感到压力山大。
李德生的名字虽不如其他一些开国将帅在历史上那般响亮,他的军功虽不显赫,但毛主席对他的赏识及任命却有着深思熟虑的考量。毛主席的决定反映出对李德生能力的高度肯定和对其忠诚的深厚信任。毛主席认为,李德生是一个历经多重磨练的革命者、军事和政治领导人,完全有能力承担更高的国家使命。

右二李德生
李德生的成长背景同样不凡。他出身于河南省新县,这一地区被誉为“将军的摇篮”,培养出了诸多著名的开国将领,包括杰出的上将许世友。
李德生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的一个朴素家庭,14岁那年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年轻的李德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经常是冲锋陷阵的先锋。
1933年在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正在从南江向八庙垭撤退时,意外地与敌军正面遭遇。由于双方距离极近,加之地形复杂不适合远距离交火,双方士兵便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在这场混战中,正值青壮年的李德生展现了惊人的勇气和体力,他使用手中的刺刀勇猛地将一名敌军士兵制服在地。然而正当他准备继续攻击时,敌方突然的一阵密集枪火打来,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左肩,贯穿左肺后从背部退出,李德生顿时失去了战斗力,倒在血泊中,紧急被送往后方的战地医院。

右为李德生
虽然伤势极为严重,幸运的是及时的医疗救治挽救了他的生命,但这场伤害使他的左手遭受了永久性的神经损伤,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在漫长的康复期间,李德生没有消沉,而是加入了部队的文化学习班,通过学习提升了对军事战略和政治局势的理解。
1935年,因为与张国焘的思想分歧,他不幸被错怪并且短暂地被开除党籍。尽管心中充满了不公,李德生仍然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与党保持一致。
在长征的艰难岁月中,李德生面对重重困难,几次历经死里逃生,其间他勇闯夹金山和泥潭草地等险恶地带多达三次,参与了无数次的战斗。
战争期间,李德生不光在战场上多次受伤,包括六次重伤,每次都是死里逃生,他的身上承载着从日本军队和国民党军队所留下的伤痕。到了1955年的授衔典礼前,他已经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勋章。
在李德生一生中,参与的最为艰难的战役可能要数上甘岭战役了。

李德生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李德生作为第3兵团第12军的副军长,在上甘岭战役的关键时刻,被委以重任,担纲前线指挥,统筹指导12军与15军(由秦基伟指挥)的作战行动。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两军联合在炮火连天的前线构建防御,有效抵御了敌方多次激烈的冲击,成功守住了战略要地上甘岭。
李德生的军事生涯贯穿了中国军队的多个重要历史阶段,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他在这一连串的试炼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1955年,在被授予少将军衔时,他已经担任12军军长,表现出卓越的领导和战术才能。
虽然他在长征期间曾因误会被暂时剥夺党籍长达三年之久,李德生未曾表现出任何的怨言。相反他以更加充沛的热情投身于军队的建设和训练中,尤其是在12军中创立了后来影响深远的“郭兴福教学法”。
“郭兴福教学法”强调从实际作战出发,整合军事与政治、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技术与战术、演示与讲解、口头教学与身体示范的方方面面。这种训练模式因其明显的效果迅速被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推广至全军。
“郭兴福教学法”的影响力极大,它不仅证明了李德生在战场上的勇猛与智慧,还显示了他在军队训练和管理方面的深厚功力。他的这种全面而深思熟虑的训练方法,也让毛主席对他评价甚高,为他之后的职业生涯带来了飞速的发展。

李德生
众所周知,毛主席特别看重那些勇敢而且富有战略思维的将领。李德生虽然出身贫苦,早年接受的教育有限,但他总是利用战斗之余的时间阅读书籍,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和战略理论。这种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和文化积累,使他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因此当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随着军队中一些资深将领逐渐老化和退休,急需新力量加入高级指挥层时,毛主席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李德生这样一位兼具勇气和智慧的将军,来补充军队的“新鲜血液”。
在1968年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李德生有幸第一次直接与毛主席面对面交流。这次接见对他来说既是惊喜也充满了疑惑,不解为何一个地方军区的军长会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随后,李德生得知,正是他在安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期间表现出的卓越成绩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在与毛主席的对话中,李德生详细汇报了他的工作实践和心得体会,他的每一句话都紧扣着群众和部队的实际需要,这让毛主席非常满意,并频频点头。
这场深刻的交流让毛主席对李德生的未来角色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吴先恩
到了1969年,李德生接到了周总理的紧急电报,通知他到北京参与中央的工作。那时他还在安徽和南京等地兼任多个职务,任务繁重到几乎力不从心。
李德生考虑过向中央请求减轻一些职务负担,但毛主席坚定地拒绝了他的请求,明确指示:“一个都不要免!”同时毛主席为他设定了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即“三个三分之一”:一部分时间专注于学习提升,一部分时间深入地方调研,剩余时间则在北京处理中央任务。
被毛主席如此重视,李德生深感荣幸,并在这种全面的工作安排下快速成长。
在1970年,根据毛主席的决定,李德生被紧急指派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当时,李德生在军界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声望。他正式上任的那一天,许多军区的工作人员纷纷前来欢迎他。
然而李德生并没有立即开始他的工作任务,而是先对秘书说:“我得先到副司令那里报到一下!”
这一举动让在场的人都感到意外,因为通常情况下新任司令是不需要向副司令报到的。

滕海清
对此李德生解释说,他感到有些不安,因为自己一个少将竟然让一个资深的中将担任自己的副手。因此他认为无论如何都应该去向这位资深将军表示尊重。
事实上,当时的副司令是著名的开国中将吴先恩,一位在军中极具威望的老将。
在正式开始司令员职务前,李德生首先拜访了吴先恩副司令,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探讨军区当前的事务。回到办公室之后,他还特意给另一位副司令员兼内蒙古军区司令员滕海清打了电话,以了解更多的工作状况。
滕海清和吴先恩都是在1961年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开国中将。他们与李德生在红军时期曾是同师的战友,这次通话反映了李德生对老同志的深刻尊重和信任。
在李德生的领导下,得益于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将的支持与协作,北京军区的各项工作很快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