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一直致力于数学研究,从未将精力分散到情感生活上。他在20岁时就已经在数学领域内声名鹊起,不光发表了众多令人赞叹的论文和著作,更对哥德巴赫猜想及组合数学作出了突出贡献,甚至连国家主席都对他的成就表示关注与肯定。
然而直到44岁的陈景润,依旧未曾涉足过任何情感纠葛。作为一个数学领域的杰出人才,他在爱情这一领域却始终保持着距离。有观点认为,如此级别的天才在他们擅长的领域之外往往显得有些迟钝。对于陈景润而言,这种说法似乎并不适用,他的独身主义更像是因为被繁忙的学术生涯占据了大部分时间。
在完成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研究后,陈景润受邀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并受到了领导的亲切接见。可就在这关键时刻,他突然生病,领导立刻指示必须确保他得到最佳照顾。
这位44岁的数学家因此入住了医院。本以为这将是一段普通的住院经历,但事实却出乎意料。在医院中,陈景润遇见了将成为他生命中唯一爱人的由昆。

哥德巴赫猜想
由昆是从武汉军区被派往309医院进修的医生。过去的陈景润对女性几乎不曾多加留意,但当他第一次见到由昆时,却被她的美丽与优雅气质深深吸引,他的目光长时间无法从她身上移开,这一刻,对于陈景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感受。
在医院的一个平凡日子中,陈景润与由昆的交流慢慢变得频繁。一次查房时,陈景润好奇地询问由昆:“你的伴侣也在军中服役吗?”
由昆回答说:“我目前没有伴侣。”
陈景润又追问:“那你有男朋友吗?”
“也没有。”由昆简洁地回答。
自那以后,每当由昆前来查房,陈景润总会找机会与她闲聊几句。
一次由昆注意到陈景润每餐都选择面条,便好奇地询问他为何不尝试其他美味的食物。陈景润解释说,面条易于消化且便于快速食用。由昆则分享自己对米饭的喜爱,甚至能一日三餐都以米为主。
陈景润笑着回答说:“我爱吃面,你爱吃米,正好!”

陈景润
在后来的日子里,陈景润发现由昆有在晾衣服的阳台上听英语广播的习惯。他便提议两人可以一起学习英语,认为这样可以互相促进。由昆起初犹豫,担心这可能违反医院对患者的规定,但最终被陈景润的坚持和逻辑说服,两人开始了共同的学习时光。
在一次学习后,陈景润略带腼腆地向由昆表达了一个念头:“如果我们能一起生活就好了。”
由昆对此感到意外,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她的反应直接而坚定:“这怎么可能呢?”陈景润没料到会得到这样直率的拒绝,开始结结巴巴地解释,但由昆已经匆忙离开。
此后的日子里,两人的关系显得有些尴尬。陈景润沉浸于他的数学研究,由昆也忙于她的医学进修。偶尔在路上相遇,由昆总是尽量避开,这让陈景润感到十分痛苦。
几天后,他再次鼓起勇气,邀请由昆继续一起学习英语。面对陈景润认真的表情,由昆难以拒绝,最终同意继续他们的学习计划。

由昆
由昆在此期间的感情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慢慢地对陈景润抱有不同的看法,并畅想两人的可能未来。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问陈景润:“你是如此杰出的数学家,可以找到任何优秀的伴侣,为什么偏偏选择我?”
陈景润情急之下坦白:“我已经考虑清楚了,如果你不同意,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结婚了!”他的话让由昆感到一阵错愕,红着脸快速离开了,之后几天也没有来学习英语。
这段时间内,由昆深思熟虑,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寻求他的意见。由昆的父亲在了解情况后给出了回复,他认为陈景润的情感表达虽然突然,但确实真挚。他建议女儿不要轻易拒绝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求婚者,不要伤害他的心。
受到父亲信件的鼓励和自己内心的感受,由昆最终决定接受陈景润的感情,答应了他的表白。当由昆向陈景润递出手时,这个消息让他欣喜若狂。他兴奋地从医院返回数学研究所,一路上向每一个人宣布自己已经不再是单身。

陈景润
随后陈景润应邀前往国外讲学。虽然美国、英国及法国的校长们纷纷用优厚的待遇和诱惑试图留住他,但他坚持表示自己已有未婚妻,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
1980年,陈景润结束了国外的访问,一回到国内,立刻写信给刚从北京结束学业返回武汉的由昆,请求她回到北京举行婚礼。
可就在由昆怀着憧憬抵达北京后,陈景润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宣布推迟婚礼。他解释说,需要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这一决定在由昆为此专程请假并长途跋涉到北京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荒谬,让她感到如同冷水般的打击。由昆难以置信,对陈景润突如其来的变卦感到极度震惊。
由昆站在那间冷清的居室中,面对窗外的北京城,心中充满了难言的沉重。尽管心中波涛汹涌,由昆却没有任何崩溃的举动。她深爱陈景润,这份感情不仅源于一时的冲动,更基于对他才华与人品的欣赏。她决定留下来,不仅因为爱,还因为她相信陈景润需要她的支持和理解。

陈景润
在随后的日子里,由昆不仅继续她的医学研究,还成了陈景润生活中的守护者。她定期为他洗衣、送饭,每次离开那简陋的房间前,总是轻声嘱咐他注意休息。她多次含泪向陈景润保证,她的存在绝不会成为他事业的负担,而是他坚实的后盾。
研究所的领导了解到情况后,也来劝解陈景润考虑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中央领导也关切地通过电话询问他的婚事进展。由昆原定的结婚假期即将结束,得知这一情况后,医院领导体贴地为她延长了假期。
由昆的不离不弃、同事的劝解和领导的关怀,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终于触动了陈景润那颗习惯用数学逻辑思考的心。他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的平衡。
到了1980年8月25日,陈景润在一次深夜长谈后,终于做出了决定。次日清晨,他牵起由昆的手,眼中带着坚定而温柔的光芒,向她承诺:“今天,我们结婚。”

陈景润与妻子由昆
在婚姻的甜蜜生活中,陈景润和由昆迎来了新的篇章。1981年12月,他们期待的孩子即将出生,计划通过剖腹产的方式迎接这个新生命。考虑到陈景润的社会地位和这次手术的重要性,医院非常重视这一事件,院长亲自组织了一次会议,邀请了医护团队与陈景润夫妇共同讨论手术的各项准备。
在会议中,陈景润请求医生们详尽地解释可能遇到的所有手术风险。当医生列举了一系列极其罕见的“危险”情况时,通常镇定自若的陈景润不禁紧张到全身发抖。
当医生提出在紧急情况下需选择救助母亲还是孩子时,陈景润毫不迟疑地选择了“保大人”。
与此同时,由昆也坚定地表达了保小孩的愿望。
陈景润一怔后急忙强调:“保大人。”他重复多次,确保没有误解。

陈景润一家三口
由昆含泪说:“你今年48岁了,再做父亲的机会不多了,宁可牺牲我,也要孩子安全。”
“绝对不行,我们必须保大人!”陈景润坚决反对,直到由昆停止争辩。
最后在签署手术同意书时,陈景润非常谨慎,他仔细阅读了所有潜在的风险,并要求医生再三确认确保由昆安全无虞。
在签字栏,陈景润没有简单地写下“同意”二字,而是慎重地写上了一行长句:“必须确保我妻子由昆手术后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陈景润一家三口
孩子出生后,陈景润最初想让儿子跟随母姓,以纪念由昆的牺牲精神,但由昆并不同意这一提议。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在孩子的名字中融入双方的姓氏,最终将儿子命名为陈由伟。这个名字不光结合了父母的姓氏,‘伟’字也体现了他们对儿子未来的殷切希望,期望他能成就非凡。
陈景润与由昆的儿子陈由伟一开始被期望接替父亲的数学衣钵,然而他对音乐展现出了异常的热情和才能。虽然这一兴趣没在陈景润为他精心策划的生活蓝图中,但陈景润和由昆依然选择支持儿子的兴趣,给予他鼓励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然而陈景润的健康状况在陈由伟15岁那年发生了严重变化。由于长期在煤油灯下工作,陈景润吸入了大量有害的苯,加上他本身刚毅的工作态度,终于在1996年因帕金森综合症与世长辞,留下了深爱的妻子和儿子。
陈景润的去世给陈由伟带来了深重的心理影响。虽然他在父亲在世时获得了足够的爱与自由成长的空间,但作为一个数学巨匠的儿子,外界的预期和评价始终给他带来不小的压力。

陈由伟
“你爸爸是陈景润,你的数学一定很出色吧!” “你怎么能不继承你爸爸的数学才能呢?” 这样的话语不断地围绕在他的耳边,令他倍感压力。
陈由伟因压力而对数学产生了抵触感,选择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学科——文科。他的大学选择也体现了他想要逃离这一切的决心,他拒绝了父亲的母校厦门大学,选择前往加拿大深造商科。
可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陈由伟重新发现了对数学的兴趣。他在通电话给母亲由昆时说:“我想转到数学专业。”对此,由昆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眼眶湿润了。
最终陈由伟在商科学习后,追加了数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虽然他没有达到父亲在数学界的高度,但他认为这已经足够慰藉父亲的在天之灵了。

厦门大学
一次在厦门参加研讨会时,他在父亲的老校区骄傲地说:“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也是学数学的!”这既是对外界评价的回应,也是对父亲深情的致敬。
陈由伟如今已是中年,他创办了自己的医疗企业,生活态度认真,工作踏实。他始终铭记父亲的教导:跟随内心,走自己的道路。
虽然陈由伟未能成为数学领域的杰出人物,但作为一个儿子,他已经尽力而为,从未让父母失望。对于陈景润和由昆来说,这便是最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