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病不满足军衔晋升,45岁开始离休,休养了整整45年,享年90岁

康康阅览过去 2025-03-23 03:51:21

在1938年的春天,带着挽救民族危亡的决心,刘竹溪离别亲人,加入了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参与了多场在山东省淄博、滨州、东营的关键战斗。

随着战争的推进,到了1940年,刘竹溪被提拔为山东纵队三支队一营的一连指导员。这一任命在老兵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质疑道:“一个没见过硝烟的书呆子怎能领导我们?”但刘竹溪从未对这些质疑作出回应,而是选择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当时日军企图通过修复公路和建立防御据点,将八路军围困在小清河北侧。面对这一战略威胁,刘竹溪果断决定采取主动攻势。他选定淄博市高青县东侧的魏家堡作为突破点,企图在此地包围并歼灭日军。

刘竹溪

在刘竹溪的指挥下,他的部队与三连协作,形成了对日军的双面夹击。在战斗中,日军利用浓烟掩护,撤退至一处废弃的民房。抓住时机,刘竹溪指挥士兵投掷手榴弹。正当他投掷第八颗手榴弹时,突然感到右臂剧痛,一看已是血流如注。

虽然伤势严重,刘竹溪坚持在前线指挥作战。日军拒绝投降,竟在门口架设机枪,准备与我军决一死战。面对激烈的火力,刘竹溪亲自带领突击,虽然初战未能成功,但他机智地使用火把作为诱饵,迫使日军暴露阵地。

随后刘竹溪领导全连官兵进行白刃战,彻底击溃了日军,大获全胜。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我军完全击败了对手,成功歼灭了日军的永田文部酒见小队,共30余人。同时我方还俘虏了一名日军上等兵卫生员大喜正滨及一名朝鲜语翻译,同时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此后日军被迫撤离了田镇、小营、史家口和阎家庄等地区。

刘竹溪

徐向前将军,一纵的指挥官,得悉此次战绩后,通过电报向全军发布了嘉奖表扬。就在这时,刘竹溪才意识到自己的胳膊被子弹击中,子弹已嵌入骨中。未能及时处理的伤口存在着极高的感染风险。

为了彻底消除隐患,医务人员使用了一条浸有碘酒的纱布,从一端插入伤口,再从另一端拉出,以清洁伤口。在整个过程中,刘竹溪紧咬牙关,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战友们对他的勇敢和坚韧赞不绝口,他们将这比作是现代的刮骨疗毒,誉刘竹溪为“新世界的关二爷”。

从那次战役之后,再也没人将刘竹溪视为仅仅是个“白面书生”。

1942年,面对日军对山东地区进行的猛烈"扫荡",刘竹溪已晋升为营长。遵循毛主席"敌进我退"的战术指导,他率领部队撤退至沾化、利津、滨县三县的交汇之地,利用地形与日军周旋。

在短短三个月内,刘竹溪不光成功在敌占区建立了新的游击根据地,还组建了沾利滨游击大队,并自任大队长。他积极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抗日,有效扩展了抗日武装力量,并频繁发动小规模突袭,打击日伪军力量,同时为八路军主力部队的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援。

1945年,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刘竹溪已是淄博地区抗日战争的佼佼者,担任一支独立团的团长。抗战胜利后,随即爆发的内战中,作为坚定的共产党员,刘竹溪毅然加入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斗争。

刘竹溪先后参与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渡江战役等重要军事行动,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他的部队在各个战场上表现出色,为中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粟裕

到了1948年9月,国民党军企图在华东地区阻挡人民解放军的前进。在这个关键时刻,粟裕将军发起了济南战役。刘竹溪领导的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的第29师85团,担负了攻打敌军左翼的突击任务。战斗一触即发,刘竹溪带领部队迅速穿透国民党军的防线,与敌军展开了残酷的交火。

面对敌人顽固的抵抗,利用工事进行防守,刘竹溪果断指挥部队发起近距离冲锋,亲自冲在前线。在激烈的肉搏战中,刘竹溪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指挥才能,但同时也暴露在敌军猛烈的火力下。战斗中,一颗炮弹在他附近爆炸,弹片击中他的后背和双腿,鲜血迅速染红了战服。即便如此,刘竹溪仍然坚持战斗,直到工事被攻克。

因失血过多,刘竹溪在战场上晕倒,被战友紧急抬回后方进行救治。医疗队对他进行了紧急手术,从他体内取出了30多个弹片,仍有20余片因位置过深而难以取出。

数日后,刘竹溪从昏迷中醒来,他的首个问题是询问济南的战况,得知济南已被解放,他稍感安心。伤势稍有恢复后,刘竹溪不顾身体状况,再次返回战场,持续奋战直至新中国的诞生。

图片来自网络

新中国成立之初,刘竹溪未曾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投身于建设国防的伟大事业中。他历任第二十八军炮兵主任及炮兵副司令,致力于提升新中国的军事实力。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刘竹溪受命筹组炮兵部队,准备前往战场。他亲自参与训练部队,精心制定战术计划,不遗余力地提高部队的作战效率和士兵的战斗技能。

但因长期战争留下的众多伤病复发,刘竹溪身体状况骤降,未能亲赴朝鲜前线。尽管如此,他仍以炮兵主任的身份,大力推进军事训练和战备工作。他常强调:“只有平时苦练,战时才能迅速致胜。”

图片来自网络

在刘竹溪的领导下,炮兵部队的训练水平显著提升,作战能力得到了实质性强化。他还非常关注士兵的日常生活和福利,经常深入基层,倾听士兵们的需求,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1955年,为表彰他的英勇作战和卓越贡献,刘竹溪被授予上校军衔。两年后,他又分别获得了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的荣誉。

1959年,在军衔调整中,虽然许多校级军官得到了晋升的机会,但因为长期受到伤病困扰的刘竹溪错失了这次机会。战争留下的创伤,使他在和平年代依旧饱受身体病痛的折磨。

1965年,病痛迫使刘竹溪退休休养。在随后的45年中,他不光一度因肝硬化病危,还先后患上了结肠癌和肺癌,长期与病魔抗争,共生存了8年的时间。

授勋仪式

2010年,刘竹溪因病重入院,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安排了自己的后事:简朴办理丧事,不设追悼会,将遗体捐献,并且将骨灰分为三份,分别安置在有特殊意义的地方:一份留在南京,一份安放在他青年时期奋战的滨州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一份送往上海的弟弟处。

2010年3月25日,距离他90岁生日仅有不到两个月之际,刘竹溪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去世。他坚强的一生最终画上了句点。

逝世后,在处理他遗物时,家人从他的骨灰中用磁铁检出了28粒弹片,这些遗留的弹片大小不一,直观地证明了他生前所承受的巨大痛苦。

虽然刘竹溪未能获得更高的军衔,但他的精神和牺牲永远被人铭记。正如他生前所说,他的一生无憾,忠诚于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党和人民的期望。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