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毛主席亲自下令:不惜代价抢回他的遗体

康康阅览过去 2025-03-22 04:01:22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战役,许多热血青年毅然加入志愿军,不顾个人生死,雄赳赳气昂昂地越过鸭绿江,参与了在异国的首战。1950至1953年间,无数志愿军在敌军的炮火下壮烈牺牲,其中“701”号战士尤为特殊。

这位代号为701的战士名叫邓仕均,1916年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的一个简朴农家,那是一个贫瘠的小村落,他的父母是勤劳却困顿的农民。童年的邓仕均曾短暂接受私塾教育,但不久因家庭经济压力不得不辍学。1932年,随着红四方面军的到来,苍溪县摆脱了束缚。在这一年五月的某一天,十六岁的邓仕均独自一人行走六十余里,毅然加入了红军。

邓仕均加入红军后,迅速适应军旅生活,在红三十一军274团中担任了多种角色,包括勤务员、通信员、司号员和护理员,他的多才多艺为他赢得了同志们的尊敬。193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深信共产主义将带领中国走向光明。

邓仕均

同年邓仕均所在的部队与国民党新编第14师在腊子口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在毛主席的直接指挥下取得了胜利,不光攻破了天险腊子口,还为中央红军北上进入陕甘地区开辟了道路。

1936年10月21日,邓仕均所在的部队成功攻占了山城堡,这场战斗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巧妙地将敌军主力压制在山城堡西北方向的山谷中,经过一番激战,全歼了敌人一个多旅。这一胜利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对陕甘苏区的进攻,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邓仕均随115师奔赴抗日前线。他参与了平型关战役,并后被调至称为“老五团”的四分区第五团,继续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40年8月,作为八路军晋察冀边区部队第五团第一连的连长,邓仕均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娘子关磨河滩车站的一场关键战斗中,他带领部队成功攻下了车站,并在后续的日军反攻中展现了顽强的抵抗力。面对日军的强大火力和数倍于己的敌军,邓仕均的连队三面受敌,他们坚守阵地,经过五小时的激战,多次击退了日军的冲锋,毙敌二百多人,最终突围成功。这一英勇的表现使邓仕均获得了“特等战斗英雄”称号,他的连队也被誉为“磨河滩英雄连”。

这次战斗也使得毛主席深刻记住了邓仕均的英雄事迹和他的名字。

后来在一次重要战役后,毛主席特意调动了邓仕均所在的部队。得知邓仕均抵达延安,毛主席立刻召见他,并邀请他到自己的窑洞深入交谈。两人的对话非常融洽,聊天直到深夜,彼此的思想和见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最终邓仕均与毛主席在同一窑洞中过夜。

邓仕均以其开朗的性格和勤劳的本性赢得了众人的喜爱,无论是他的上级还是他所在村庄的居民,老少皆宜,都对他抱有极高的好感。1946年,他的部队驻扎在大楼村期间,他常帮助村民进行日常劳作如挑水、扫院子、耕作等,并乐于与乡亲们交流生活琐事。每次村民听到他的马蹄声,都会热情地出门迎接。

在大楼村,邓仕均结识了苑秀珍,一个年轻的女子,她8岁时就被迫成为童养媳,生活极其压抑。村子解放后,她获释并加入了妇救会,从此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斗地主、制作军鞋、参与宣传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能量。

村长见到32岁的邓仕均依然单身,便主动介绍他认识苑秀珍。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很快发现彼此的情感契合。1947年初,20岁的苑秀珍与32岁的邓仕均喜结连理。婚后,邓仕均鼓励苑秀珍学习读写,不光教她阅读报纸,写信,还帮助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邓仕均常年在前线,苑秀珍在后方坚守,支持丈夫的战斗事业。

一年后,当邓仕均在前线时,苑秀珍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一个健康的男婴。直到孩子四个月大时,邓仕均才得以结束战斗任务,骑着他的高头大马,凯旋回家。见到初次见面的儿子,邓仕均兴奋不已,给孩子取名为邓其平,名字的灵感来自他家乡苍溪的一个叫岐坪的地方。

随着解放战争的结束,邓仕均因其历史上的卓越贡献被委任为西安一团团长,并荣获“全国战斗模范”称号,此荣誉带他前往北京参加全国表彰大会。

在首都,他不光重新与戎冠秀相会,两人的相遇成为了军民合作的佳话。毛主席对他们的事迹极感兴趣,亲自会见了他们并一同合影留念。在会谈中,邓仕均向毛主席讲述了许多战场上的故事。

左起邓仕均、戎冠秀、李勇

毛主席听后频频点头,对邓仕均的勇敢与智慧给予高度评价,并赞扬他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出色地完成了组织赋予的各项任务。深受感动的毛主席决定选派邓仕均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席即将在波兰举办的世界英雄模范大会。

从北京返回后,邓仕均思念着远在四川的父亲邓元高,心知若父亲得知自己的成就,定会自豪无比。因此他写了一封充满情感的信,邮寄到了苍溪。

当信件经过重重转交最终到达邓元高手中时,老人激动得泪流满面。邓仕均离家参军已是十八年,这期间鲜少家书,老人未曾想到儿子竟然已成为一名英雄团长。

邓元高立刻决定,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前往陕西见一面爱子。在侄儿的陪同下,他们历尽艰辛,跋涉了十八天终于到达西安。

邓仕均未曾料想到父亲会从四川赶来,重逢时泪流满面,多年积压的情感终于得以释放。

邓仕均

邓仕均带着父亲见了儿媳和孙子,安顿好父亲后,邓元高对这个小孙子爱不释手,每日陪伴在侧。邓其平此时仅两岁,一家人相聚,其乐融融,仿佛天下再无离别。

然而这段温馨的日子很快被新的战争打断。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战火再起,美军介入,同时有报道称美国飞机侵犯了中国东北领空,对边境城镇进行轰炸。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外部威胁,必须作出回应。

10月5日,毛主席果断决定抗美援朝,保卫国家安全,迅速组建志愿军入朝参战。邓仕均接到命令,准备前往朝鲜前线。

那年11月的一天,陕西的寒风刺骨,苑秀珍一手牵着不满两岁的儿子,一手抚摸着隆起的孕肚,在车站送别丈夫。她依依不舍地嘱咐,眼看着丈夫的背影渐行渐远,仍不停地挥手告别。

抗美援朝

1950年12月的最后一个晚上,苑秀珍在三原县顺利生下一女。消息很快传到了正在曲阜整编的邓仕均那里,他无比欣喜,感激天赐予他这份珍贵的礼物。

他决定给女儿取名为邓菊平,因为家乡的女孩常带“菊”字,希望女儿如同这花一般纯洁坚强。夜深人静时,他常想象女儿的面容,思索她会长得像谁。

但命运弄人,他竟未能与新生的女儿见上一面。

1951年2月17日,邓仕均率部队悄悄渡过了鸭绿江,来到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第二天,军长傅崇碧命令师长和团长们乘坐汽车前往前线勘查地形。邓仕均作为团长,也在车队中,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很快被空中的敌机发现了。

突如其来的炮火如雨倾泻而下,邓仕均乘坐的车辆在紧急躲避中失控,坠入了山沟。车上立即有两人死亡,仅有邓仕均和他的警卫员陈明月身负重伤,侥幸生还。由于伤势严重,邓仕均被上级命令在后方医院休养,严禁参加战斗。

邓菊平

但邓仕均心系战场,难以安心休养。伤口未完全愈合时,他便带着陈明月偷偷离开医院,重新加入战斗。在随后的交战中,他们英勇抵抗,连续击退敌人六次进攻,共击毙敌军百余名。

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接到撤退指令时,他们正经过一个峡谷,突然遭遇伏击。在激烈的交火中,虽然邓仕均受到周围战友的紧密保护,但不幸被子弹击中大腿,鲜血直流。他大声呼喊陈明月,陈明月迅速前来为他包扎止血。

然而,命运的残酷在此时显现,一枚炮弹在附近爆炸,弹片直击邓仕均的头部,他当场牺牲,年仅三十五岁,未能留下任何遗言。与他一同牺牲的还有政治部主任贾登儒等人。

“七〇一牺牲,遗体一定要带回去!”政委刘波命令。陈明月与几名战友用当地村民的门板临时制作担架,轮流抬着邓仕均的遗体撤退。

不料,撤退途中遭遇洪川江暴发洪水,江水暴涨,无法将遗体运回。陈明月无奈,只能将邓仕均的遗体就地掩埋,并做好了标记。

5月21日凌晨,陈明月冒险渡过洪川江,将邓仕均的牺牲与掩埋情况向师长徐信汇报。

图片来自网络

徐信师长得知这位爱将的牺牲,久久不能平复心情,含泪向上级汇报这一切。

远在北京的毛主席接到前线发来的电报,了解到编号七〇一的邓仕均英勇牺牲的消息。邓仕均留给毛主席的印象极为深刻,毛主席难以接受这位英雄的陨落。

对于这样的损失,毛主席感到极其沉痛,他作出了不同寻常的决定,指示前线指挥部不惜一切代价回收邓仕均的遗体。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牺牲了超过十九万士兵,邓仕均成为了唯一一位毛主席亲令要求将遗体返还祖国的烈士。这一命令的特殊性在于,即便是毛主席的亲儿子毛岸英,其遗体也仅葬于朝鲜。

5月21日的夜晚,陈明月被紧急召到师部。师长徐信面色严峻地向他下达了任务:“中央军委有令,必须将邓仕均的遗体抢回。你能带200人完成这个任务吗?”

陈明月考虑后回答道:“人多易成目标,太危险。我们应该保持队伍的精干。”徐信师长随即决断:“那你带30人去,我们将提供全军的炮火支援。如果任务失败,你们都要负责。”

美军

当夜十点,在炮火的掩护下,陈明月携带一个排的战士和一部步话机,越过洪川江,向邓仕均的遗体掩埋地进发。

到达掩埋地点后,他们发现该地被美军坦克重重包围,坦克炮口统一朝向北方,大灯全开,四周如白昼。陈明月尝试了三次接近,每次都因美军的警觉而未能成功,通过步话机向师长汇报了情况,命令是在原地待命。

30人的小队在敌方坦克包围中蹲守了两小时。终于师长再次下令,这次是让他们撤回。陈明月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痛苦,眼看着团长的遗体近在咫尺却无法接近,只得含泪撤离。

撤退过程中,他们隐约看到徐信师长和军长傅崇碧分别站在江边的西侧和东侧,两位高级指挥官整夜未眠,一直监督着这次行动。

返回后,陈明月得知这个尝试抢回遗体的命令直接来自毛主席,而让他们撤回的指令也是由毛主席下达的。

遗憾的是,邓仕均的遗体最终未能成功带回。这不光是陈明月个人的遗憾,也是徐信、傅崇碧的共同遗憾,更是毛主席心中的一块痛。

在邓仕均献身之地过去63年之后,即2014年3月28日,一场意义深远的遗骸交接仪式在仁川机场举行,标志着中韩两国政府的合作与和解。韩国方面正式将437名中国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以及他们的遗物归还给中国。

当天上午11点,这些遗骸乘坐中国的专机抵达沈阳桃仙机场。在机场外,沈阳烈士陵园大门旁,一队头发斑白的老人紧张地等待着,他们手中举着写有“中国志愿军烈士后代迎接亲人回家”的横幅,手持鲜花,胳膊上缠着象征哀悼的黑纱,他们的眼神中满是期盼与焦虑。

到了下午一点,载有烈士遗骸的车队开始从桃仙机场缓缓驶向沈阳烈士陵园。在那群等待的老人中,两位老人在看到迎面而来的车队时,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他们是邓仕均的子女——邓其平和邓菊平。邓仕均牺牲时,其平只有两岁,而菊平还是五个月大的婴儿。

邓仕均(前排左一)

半个世纪以来,这家人持续寻找邓仕均的遗骸。时间变迁,当年的遗体掩埋地已经面目全非,尽管如此,他们对找到邓仕均的遗骸抱有微弱的希望。在这次归还的烈士中,他们无法确定是否包含了他们父亲的遗体。

在车队缓缓驶过时,邓其平和邓菊平心中充满了悲伤与不舍,邓其平低声呼唤:“爸爸,你在哪里?如果我找不到你,还有你的孙子、曾孙……”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