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或许是“五子良将”中仅次于张辽的存在,因为硬仗多、功劳大

采蓝说历史 2023-12-26 14:07:06

陈寿在撰写魏书卷十七时,将张辽、徐晃、于禁、张郃、乐进五人合传,在叙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后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经过多年演变,民间开始将他们合称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

虽然陈寿是将上述无人并列陈述的,也就是俗称的排名不分先后。但是,在民间,很多人都喜欢给他们五人进行排名,因为这样更能体现个人的主观爱好和情绪,更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如果非要这么干,那么唯一入选武庙的张辽排在"五子良将"之首,应该是争议不大的。那么,谁能紧随其后呢?窃以为,徐晃当仁不让。

其实“五子良将”大致的经历都差不多,很多知名知名战役都是他们中的几个人共同参与的,比如白狼山之战就有张辽、徐晃、张郃三位参战,平定淮南陈兰等人叛变也是如此,汉中之战也有张郃、徐晃共同参战等等。

那么,徐晃为什么能给人一种功劳更过硬的感觉呢?不急,咱们慢慢来梳理徐晃的一生,然后再看看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能带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思考?

简单介绍一下徐晃的生平

徐晃,字公明,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人。跟关羽、张辽是山西老乡,都自带猛男气质。而且徐晃和张辽的起点也基本接近,都是从郡吏开始做起的,说明其家庭应该是当地一个中等豪强家庭。

徐晃的第一任老板是谁呢?西北军阀杨奉。杨奉这个人,虽然没有董卓等人那么出名,但人家在后董卓时代,也是西北军阀大佬之一,跟李傕、郭汜等人几乎可以相提并论。

西北军在长安曾经闹过一次动静比较大的内讧,后来是贾诩出面居中调和,才暂时和解的。和解的西北军便开始分道扬镳了,徐晃当时力劝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这说明徐晃的政治觉悟还是挺高的。当然,杨奉也听取了他的意见。而懂事的徐晃也因此被落魄的汉献帝封为了都亭侯。

然后,就是当时的曹操正在运作“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此事最大的功臣是董昭,但徐晃也一直在正向做功。徐晃当时就劝杨奉到曹操那里上岸算了,毕竟曹老板当时表现出来的势头很足、后劲很大,杨奉看着大将军兼司隶校尉韩暹和卫将军董承内斗不断,都想独占汉献帝这张王牌,也就同意了徐晃的建议。

但是到后来,杨奉却发现曹操要把汉献帝转移到许县,就感觉不能接受了。谁都知道,汉献帝要真被曹操接到了许县,就基本上没他什么事了,他能不能在曹老板那里混口饭吃,得看曹老板的心情。所以,他便韩暹一起出兵去劫驾,却没有成功。还招来了曹操的报复,被打得去投奔袁术了。

徐晃比较机灵,趁乱脱离了杨奉,转投了曹操。

从徐晃投靠曹操的过程来看,他是“五子良将”中优势仅次于于禁的。他没像张辽追杀过老板,也不像张郃那样在老板的一生之敌那里混成了核心干部,更不像乐进那样是白身入股的。他既自带一定的股本,还间接性地帮助过老板、示好过老板。

投靠曹操之后,徐晃和其他“五子良将”一样,开启了漫长的自证之路。

攻占卷、原武两地,降吕布将领赵庶、李邹等,与史涣在河内斩杀眭固,这些都是小打小闹,不值得大书特书。

在曹操教训偷袭徐州的刘备、关羽、张辽白马之战斩杀颜良,延津之战诛杀文丑等历史著名剧情之中,徐晃都有参演,不过因为分量不够,没领衔主演而已。不过徐晃也凭借累积的军功,当上了偏将军,也就是张郃后来投降过来时的级别。

官渡之战中,徐晃最大的功劳是成功打垮了袁绍部下韩猛,然后烧毁了袁军的粮草辎重,为后面的火烧乌巢创造了条件。徐晃也因此被封为了都亭侯。

在曹操平定河北的过程中,徐晃也基本上和其他五子良将一样,全程演配角,没啥好介绍的。倒是他曾给曹操提过一个建议值得大家关注一下,他曾劝曹操不要杀诈降之后又投降的易阳令韩范,借此来瓦解河北其他势力的抵抗意志。说句实在话,这样的建议谈不上多高明,但是可以看出,徐晃跟其他武将不一样,是比较有政治头脑的。

然后,便是著名的白狼山之战,徐晃也参战了,并因此被拜为横野将军。

曹操南下取得荆州后,徐晃被安排在军事重镇樊城驻守,后被调往江陵支援曹仁。在支援江陵的前后过程中,徐晃表现得中规中矩,曾与满宠在汉津征讨关羽,又与曹仁在江陵共击吴将周瑜,没啥大功,也没啥大过。

此后,徐晃便随曹操转战西北战场了。

曹操最开始是想从潼关入关,但是潼关天险被马超、韩遂等西北军阀召集重兵把守,曹操亲自带队也根本打不动。胶着之时,真是徐晃站出来了,他对曹操说:领导,咱不能在这一棵树上吊死,既然潼关比较难打,您还不如让我带一支部队从蒲津渡去偷渡黄河,开辟第二战场。

曹操觉得徐晃说得很有道理,便同意这么干了。徐晃也很给力,把这件事给办到了。从而给曹操后来的渭南之战创造了条件。

渭南之战和之后跟随夏侯渊平定关中、陇右,徐晃也没有太多出彩的表现,甚至不如虎步陇右的张郃。没办法,配角的戏份很有限,要当黄金配角需要极高的水平和极好的机会。

215年,徐晃随曹操征讨汉中张鲁,此时的他已因功升为平寇将军。但由于张鲁早就有意投靠曹操,所以此行徐晃也没什么发挥空间。陪张郃到巴郡走了一趟,还被张飞给教训了。但徐晃就此留在了汉中,倒是为他的下一个高光时刻创造了条件。

时间来到218年到219年的汉中之战,这是刘备一生中最拉风的作品了,他让一个方面军的总司令交代在战场上了。夏侯渊几乎是历史以来级别前几的战死沙场的人了。但是,沙子里面选豆子,曹军也还是有极其亮眼的表现的,其中首推的便是徐晃与蜀军将领陈式等人抢占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因为马鸣阁是后来曹操亲自入汉中的关键隘口,也是张郃等人撤退的重要生命通道。徐晃是怎么打赢这场恶战的,史书中并没有描述,但就因为这事,他被曹操赐予了假节的高级待遇。

从汉中撤退之后,徐晃马上就迎来自己人生的巅峰时刻。

襄樊之战爆发后,关羽逮谁灭谁,曹仁在樊城只能是在绝望之中等死。于禁率三万大军去救曹仁,结果被关羽水淹七军,跟捞小金鱼似的,全给捞走了。悍将庞德战死,主帅于禁被俘投降。搞得一生不轻易服输的曹操都要迁都到邺城来躲避关羽的霸气侧漏了。

最后,得亏是曹营中明白人多,刘晔等人及时劝阻了曹操,曹操派徐晃带了十二营新兵赶往襄樊战场,准备跟关羽死磕。

这一战的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徐晃成功救出了曹仁。虽然这背后有江东鼠辈背刺荆州而导致关羽军心不稳的关键因素存在,但能带着十二营新兵打赢残血的关羽,这也确实值得徐晃吹一辈子的。而且,此战的政治意义是无比巨大的,若徐晃败了,曹仁死了,曹军的士气很长时间难以恢复。善于变脸的江东鼠辈会不会因为跪舔曹操而继续祸祸关羽,那都是不可知的事情。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封徐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 同年,徐晃与魏国公卿共劝曹丕即帝位,又被进封为杨县侯。这个老机灵鬼呀!

曹丕一朝,曹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大,徐晃自然也没有太多可以说的了。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去世,吴国乘机派左将军诸葛瑾北伐,徐晃与司马懿到襄阳抵挡诸葛瑾。徐晃因功增食邑二百,前后共计三千一百户。

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谥号壮侯,子徐盖继嗣。正始四年(243年),徐晃从祀于魏太祖曹操的庙庭。这跟其他五子良将的待遇基本差不多!

徐晃战绩的含金量高在哪里?

徐晃这个人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能有政治头脑的,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这位同志从一开始就积极向曹操靠拢,多次劝说前老板杨奉入资潜力股曹操,最后在杨奉和曹操彻底闹掰了之后,坚决地选择站队到曹操这一边。

这种投靠方式比张郃那种投靠方式其实是更容易得老板欢心的,徐晃是主动积极地争取和靠拢,张郃是走投无路的顺水推舟。

当然,老板用人,关键还是看价值输出,对你印象好只是加分项,而不是决定项。但事实上,人到了一定的级别,能力差距基本上不是决定职场发展的核心要素了,都是能当部门经理的人,能力差距往往不会太明显,所不同的是能否遇到适合自己发挥的机会与平台,以及自己能否有抓住机会的能力和意识。

徐晃在这一点上显然是做的不错的。老板安排的常规任务基本上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然后遇到合适的机会,还能出人意外地秀一下。

曹操平定河北时,徐晃作为一个武将,能提出“优待降将以安人心”的建议,这是非常值得表扬的。相当于销售经理客串了市场经理的角色,让人感觉到了均衡发展和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白狼山之战,徐晃虽然不是男主,但好歹也是主演之一,给他的职业功劳加分不少。

然后便是潼关之战难以取得进展的时候,徐晃向曹操提出了偷渡蒲津渡的建议。这是实际上已经牵涉到了战略规划和战术设计方面的事情了,基本上属于谋士的工作范畴。这说明徐晃其实是智勇双全类型的战将。关键是,徐晃作为滩头部队,成功开启了第二战场,打破了僵局,成功让曹操进入了另一个赛道,并取得了渭南之战的胜利。可以说,曹操平定关中,徐晃绝对是首功之臣之一。

汉中之战中,抢夺马鸣阁这个核心通道同样是一件容易让人忽视的大功。众所周知,汉中之战对曹魏集团的伤害和打击是相当严重的,西北军总司令夏侯渊战死沙场,这是非常打击士气的,如果那支部队不能及时地进行妥善安置和鼓励,是非常容易被策反的。这就是曹操要亲自带队到汉中走一趟的根本原因。如果马鸣阁被刘备顺利拿下,曹操大抵是难以进入汉中的,那后果不堪想象,基本上可以肯定张郃、郭淮率领的汉中军队要么向刘备缴械投降,要么被刘备关门打狗、彻底消灭。所以,当曹操得知徐晃拿下马鸣阁时,直接给出了假节这样的顶级待遇。

当然,徐晃的最顶级高光时刻还是襄樊之战,别的不说,背景光实在太刺眼了。曹魏排名前三的顶级名将曹仁被打得龟缩在樊城不敢冒头,同为“五子良将”的于禁和来自西北的威猛先生庞德一降一死,一向乐观开朗爱得瑟的曹操心生退意要迁都,曹魏朝堂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心思恍惚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对面那个无可阻挡的男人关羽。

关键时,曹魏当时在兵力输出方面已经捉襟见肘了,就连原本放在长安预防汉中方面威胁的兵力都被于禁带到了战场,合肥方面军甚至放弃了对东吴的防守赶往战场,如此紧急情况下,能给徐晃的仅仅只有十二营新兵。新兵蛋子,大家应该是知道的,那是根本打不了什么硬仗的,人家还没怎么见过血,你指望他们在血肉模糊的场面能坚持住?

但是徐晃最后却做到了。尽管他占了江东鼠辈背刺关羽的便宜,然后还耍了诈给关羽来了个出其不意,但整体上徐晃的表现是堪称完美的。不因为啥,就因为这么多年就从来没有人能从关羽身上占到便宜。

曹操对此战的评价是:堪比孙武的破楚入郢之战。在徐晃凯旋归来时,曹操出营七里亲自迎接。在庆功宴上,举杯敬酒时,不吝赞美之词地说:“襄阳、樊城得以保全,是将军你的功劳啊!”

后来,曹操检阅部队的时候,发现徐晃的部队是唯一能做到不动如山的,感叹道:“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啊!”

另外因为徐晃的这次作战,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叫长驱直入。曹操在一篇令中说:“敌人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我用兵三十余年,以及所听说过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能够这样长驱直入敌围的。况且樊、襄阳之围,胜过以前的莒、即墨之围,所以将军之功,胜过孙武、田穰苴。”

综上所述,徐晃其实有勇有谋的,功劳和能力都是相当过硬的。白狼山之战、偷渡蒲津渡、抢占马鸣阁、樊城救曹仁等都是含金量极高的硬仗。换句话说,如果白狼山之战不是张辽为第一主角,而是他,那么他和张辽谁更应该入选武庙,其实是可以讨论一下的。

一点现实思考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和生活都有不变的主题,但显然功名利禄并不是。

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功名利禄又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不是我们不愿意高雅,只想着庸俗,因为太过于高阶的理想和情怀,不是一般人能够得着的。

所以,我们这一辈子追求的东西其实是应该在自己够得着、留得住的范围内去筛选的。

这一点,我想徐晃在“五子良将”中是做得比较好的。原老板杨奉格局太小、能力有限,前景肉眼可见,他便提前锁定了下家,并积极朝着对下家有利的方向去努力,然后为自己入职下家争取更高的筹码。到了新老板那里,任劳任怨,还懂得抓住机会多维度地展示自己。关键是,他抓重点工作的能力超强,在硬场合都很好地扮演了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

我们经常会讨论一个话题:职场之中,领导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话题?对此,相信很多人都会明白,在非亲非故的前提下,领导肯定永远都是喜欢那种能办事的下属。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经历、资质、能力、功劳都大抵差不多的“五子良将”中,徐晃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呢?这就牵涉到一个KPI指标的问题了。同样是打了一个胜仗,但是不同的胜仗含金量是不一样的,在领导那里的绩效加分是不一样的。

有些事情,派你去干是可以立功的,但是让别人干,也大抵结果差不多,你没有不可替代性,没有特色,这种功劳是很难有绝对说服力的。

有些事情,账面上的数据大抵差不多,但背后战略价值却完全不同。你拿下了一个草创公司客户,别人拿下的是一个根基深厚的大公司客户,虽然你们的成交额差不多,业绩评分也绝对会不一样。

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轻重主次”的概念,这样会让我们的努力更高效,也能让我们少了很多迷惘困惑、抱怨忧伤。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