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人物:黄庭坚,是李清照公公的下属?马桶该洗还得洗

猫咪新娘 2023-11-01 16:00:55

朋友们,你字写得怎么样?

就算你写得不怎么样,你也会对那些字写得很好的人表示欣赏。

对吧?

咱们上期讲了苏轼是怎样的全才,那他的学生自然都是人才了。

比如“苏门四学士”的成员: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世人都知道黄庭坚是书法大师,行书、草书、楷书都写得非常溜。

说他的字风格独特,远不足以表达其精彩,咱就直接说有多值钱吧。

2010年,黄庭坚的《砥柱铭》,600多个字,卖了4.368亿人民币,是当时中国艺术品的最高成交记录。

70万块一个字,长的什么样子?

来,咱们这就来开开眼界。

这时候,你想起了王羲之对吗?

黄庭坚从小就喜欢书法,就喜欢王羲之和王羲之的字。

后来呢,苏轼成为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更是其书法上的学习榜样。

诗人杨万里,对,就是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那位。

他说:苏(轼)似李(白),黄(庭坚)似杜(甫)。

既然都说到李白杜甫了,咱们是不是得好好研究研究:黄庭坚什么来头?

干脆“打破砂锅问到底”吧。

对了,这个成语就是黄庭坚发明的。

“粗茶淡饭”也是,因为他经常吃。

史书记载,黄庭坚出生于读书世家:“书香越过十代”。

好家伙,俗话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黄庭坚家里十代人都努力过。

到了他这一代,家里的鹦鹉能背诗,恐怕,连厨房里冒出来的炊烟都透着墨水味吧。

偏偏黄庭坚还是个江西人。

在宋朝,江西出人才的概率可是全国最高的。

咱们就单说黄庭坚所在的“九江市修水县双井村”,319年的时间,考中进士的人,足足有48个!

这也得亏黄庭坚的太公,制定的黄氏家规,让当地人都喜欢上了读书,使得贤才接踵摩肩。

“华夏进士第一村” ,得来全费功夫啊。

朋友们,你小时候玩过“抓周”吗?

有的地方也叫“试儿”、“试周”。

说白了,就是一个仪式:周岁的时候,让你在一堆物件里抓个啥,因此预测你的前途和性情。

等等,你别急着说“不准”、“没用”哈。

《红楼梦》里写的:贾宝玉“抓周”抓的“胭脂”和“钗环”,他爹气得不行,抱怨道:“这娃将来是个酒色之徒!”

可不,后来咱们都知道了,贾宝玉的确是个情种。

什么?你说虚构人物不算。

好,咱们再举个例。

雍正当时抓的啥?毛笔。

太监把纸墨凑上去,一岁的小雍正就给画了个“敕”字。

“敕”,是什么意思?

他爹康熙批改奏折的时候,用的都是“敕”这个字,代表至高无上的存在。

后来,雍正皇帝是不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过?

再比如“晚清名臣”曾国藩,当时就是先抓的大刀,再抓的方印。

后来,他是不是如乡亲们所预测“当了大官”?

什么?例子举多了!举一送一!不客气!

黄庭坚呢?书法大师,抓周抓的还就是毛笔,一整天不放手,刚考上进士的他爹乐得不行!

十里八乡的这下全知道了:“黄家又出了个读书种。”

所以,你说“抓周”这事儿,到底准不准呢?

准的都准了。

小吃货们,赶紧回去问问爸妈,你当时抓的什么好吃的?

小天才黄庭坚,家里的书非常多,别人哪里不会,点哪里, 他绘声绘色地给讲解。

要是你想考他一考,那更是热烈欢迎。

比如舅舅李常就经常考他,你想知道他第一次被考是什么情况吗?

当时,舅舅进院门看见黄庭坚在认真看书,又看见院子里那棵大桑树......便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材,作了个上联: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人家毕竟是进士出身的朝廷命官,出的这题,哪那么容易对得上?

黄庭坚呢?

一把抓起那支抓过周的毛笔,摇头晃脑地对出了下联: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这对子,你满意不?

舅舅李常满意极了,不定期就来考他,从黄庭坚一日千里的学习进度, 断定了外甥是千里之才。

骆宾王7岁写《鹅》,黄庭坚7岁写《牧童诗》,把活了大半辈子的很多人都给震惊了:

这么小的娃,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处世智慧?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说:牧童骑着牛,从远处慢慢走过前村,轻风吹着他的笛声,飘得远远的。

听说京城藏龙卧虎,有很多追逐名利的人;尽管他们用尽了心机,都不如牧童这样清闲自在。

那么,黄庭坚后来去长安城里追逐名利了吗 ?

去!当然得去!

“华夏进士第一村”有他的一个“进士”名额啊。

20岁那年,科举失败。

23岁那年,考中进士,三甲榜首(第31名)。

然后呢,同一年就在河南当上了县官,还娶了大官孙觉的女儿。

咱们现在的劳动合同一般都签3年对吗?

那会儿就是了。

小官位基本三年一任,除非你立了大功,或者犯了大错。

3年之后,黄庭坚被提拔到“北京大名府”担任“国子监教授”。

大名府,听着耳熟是吗?

《水浒传》里老是提到这个地名哈,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是这个地方真实存在。

不是咱们现在的北京哈,倒也离得不远,在北京旁边的河北省大名县。

黄庭坚头一回当教授,在那儿待了足足8年。

黄庭坚的宰相领导给他做考评的时候,是这样写的:卓异,清廉。

要说夸人,还得是人家领导啊。

说黄庭坚卓越也就算了,还异常卓越,还是个不爱钱财的清官。

就这样名震四方的黄庭坚,主动写信给偶像苏轼拜师,性情旷达的大才子收到信能不开心吗 ?

当时苏轼在徐州当市长,下了班马上回信说:

从你附带的两首诗作就能知道,你的文采超凡绝尘,才华在我之上,我没有资格当你的老师,还是做朋友吧。

这下把黄庭坚给高兴坏了:“呐,是你说要做朋友的哦。”

从那以后,黄庭坚每有新作品就第一个寄给苏轼,苏轼呢,每信必回。

架不住黄庭坚每封信里都喊着“老师”前“老师”后的,苏轼只好答应说:“行行行,好好好,咱们亦师亦友吧”。

性格沉稳的黄庭坚,整个人突然就“飘”了,逢人就说“苏轼是我老师”,骄傲得生怕有谁不知道似的。

也就“飘”了一年,苏轼就因“乌台诗案”含冤入狱,分分钟要掉脑袋的节奏。

形势严峻,很多人因此受了牵连。

跟苏轼有那么多书信来往的黄庭坚,自然是其中一个。

当时,他的教授岗位刚好“到期”,本来是要升职去中央当官的。

得知此事,黄庭坚不但不躲不避,不撇清,还四处奔走,为苏轼洗冤拉援助:

“我老师做人多高尚,做官多清白!”

正直仗义的黄庭坚,升职是不可能升的了,只能去安徽当县长,后来又降职去山东一个镇管什么治安。

这个时候,他又得知,少年好友黄几复被贬去“蛮荒之地”广东,于是写下了千古名篇《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几个意思呢?

我们隔得太远了,信都寄不到,记得上一次一起喝酒一起玩还是十年前了。

你是个很穷的好官,却受到这么不公的待遇,唉,现在你也像我一样白了头发吧,我想你都哭了。

当时呢,黄庭坚的上司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虽然只大他5岁,由于政见不同,和不来就是和不来。

熬呗,黄庭坚总算熬到被召回朝廷。

虽然是个芝麻官,但总算跟通信多年、心神相契、回中央做官的苏轼见上面了。

“苏黄”也因此度过了3年“终生最为快意的友谊生活”。

关系好到了互相“嫌弃”。

有一次他俩玩“真心话,大冒险”。

苏轼说黄庭坚的字,近看像“树梢挂蛇”。

黄庭坚说:老师的字自然不敢随意评论,非要随意的话,我觉得远看像“石压蛤蟆”。

说归说,笑归笑。

目睹那些机关算尽的名利客,做了8年京官的黄庭坚,49岁了,已经不对官场抱希望。

只想学苏轼好好做个地方官,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事情。

官场起起伏伏,但是“坚哥”很坚强,也和大他8岁的苏轼一样乐观豁达。

后来,黄庭坚最高做到了四品官职。

苏轼去世后的那4年,再不能与之通信的黄庭坚,仍然每天早晨穿戴整齐,在苏轼的画像前点上香,恭恭敬敬作揖“拜师”。

你就说,黄庭坚做人讲不讲究?

说到讲究,他还有更讲究的。

“涤亲溺器”,这个成语你有印象吗?

说的就是黄庭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刷洗便桶。

很多人很不理解:你家仆人是使唤不动吗?这不有辱朝廷颜面吗?你堂堂黄大人,居然有两副面孔。

黄庭坚直接开怼:我当官就不当儿子了吗?当儿子的服侍母亲,我招谁惹谁了?

还真招了。

招了《二十四孝》这本古籍,里面记载了二十四个有关孝行的故事,黄庭坚又占了一个名额。

对父母这么孝顺,黄庭坚对子女怎么样?

他32岁才有的女儿,40岁才有的儿。

自然是呵护有加,又寄予厚望,家规是什么呢?

四无齐家:无你我之辩,无多寡之嫌,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

四无修身:无思贪之欲,无横费之财,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

咱们就说,这样一个“八无”套餐,是不是一大锅精神食粮?

就连黄庭坚的几个侄子和堂侄都很爱吃:他家的书是真的比饭菜香。

好了,这期“苏东坡的铁子”黄庭坚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

关注我,咱们下期讲他的好朋友秦观,到底跟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 阅读:318
评论列表
  • 2023-11-01 22:20

    [点赞]

    猫咪新娘 回复:
    谢谢你

猫咪新娘

简介:只关注热点,只产冷鸡汤,冷静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