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农历八月十四日晚,赶在中秋节前,伴着皎洁的月光,林则徐的木轮大车终于抵达了凉州。
历史记载,林大人这次西行是“谪戍”,这是官面上的说法,说难听些,其实就是“刺配”、“充军”。在他老人家启程前,接到了以前和他同生死,如今又比他早到伊犁戍地的好友邓廷祯的来信,邓在信中对他谈了西戍沿途的种种情景,并特别提及了凉州一带的情况。说那里路途坎坷、乱石遍地,所乘坐的车辆比较高大,车里可安床,并嘱咐他注意保重身体。
事有凑巧,当时在凉州任凉庄道的郭远堂(字柏荫),正巧是林则徐的福建同乡和故交好友。林则徐考虑到自己久病初愈,难以长时间承受路途的颠簸,所以给郭柏荫写了一封信,嘱他在凉州帮忙订做两张牛筋床,以便西行时换乘。郭柏荫当即回信,信中向他倾诉了久别的衷情和愤愤不平之意:“乃未奉甄劳之典,忽闻严谴之加,凡在相知,同深忆叹!”。
八月十四日戌时,林则徐在凉州城东关门外见到了早已在此等候多时的郭柏荫,两个出生于东南沿海的福州人在异地他乡紧紧握住了手。陪同进城后,即把他安置在现在市政府的后院子,当时道衙内郭柏荫的家里了。两个老友久别重逢,剪烛夜话,毫无倦意。“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拟北征”,表达了林则徐以班超自比的爱国热情。即是说他虽受到这样大的打击,但决不悲观失望,今后到边陲当个戍边的老卒,也还要为开发边疆、保卫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只要能把英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禁绝烟害,国家能太平,人民能安乐,即使自己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
八月十四至二十二日,林大人在凉州一共住了8天,据说这是他从西安出发,沿途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在凉州的这些天里,他先后看望了牛鉴的夫人及家属、凉州镇总兵,作为一个诗人和书法大家,当然还还写下了大量的诗篇和书翰。这些诗篇和书翰成为武威地区珍贵的文化财富。林则徐的书翰,大都是以抒发他诚挚的感情为内容的。他的一幅中堂这样写着:“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纯固独着,旷然无忧患,泊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以此表达他刚正不阿的磊落气概和淡泊明志的思想作风。林则徐工于行书,他的字端庄浑厚,刚劲有力,观其文墨,如见其人。
在凉州停留间隙,林大人又接到邓廷桢的来信,告诉他已为他在伊犁寻好了住所。于是,在八月二十二日,他依依惜别凉州的旧友新识,继续踏上西戍的征途。尽管前面是万里关山,茫茫黄沙,但他却要“短衣携得西凉笛,吹彻黄沙万里秋。”
林则徐路经兰州时曾遇到过去的一个友人,当时任定西县主簿的程德培,热心的程秘书长一直把他从兰州陪送到凉州,又从凉州相送到四十里堡。林为此还作了一首诗:“送我西凉浃日程,自驱薄举短辕轻。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拟北征。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诗人虽在西行的路上,但仍忘不了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国人民奋起抗击的战鼓之声,一片保国之心,跃然纸上。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