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800遍,抽动症本身不是病,不是病,不是病,只是一个症状而已!

我一直跟家长强调,抽动症本身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它仅仅是一组症状的外在表现。
从中医的角度深入剖析,这其实是孩子身体内部出现问题的一个警示信号,它反映出身体可能存在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风痰内扰、阴阳失衡等情况。
透过现象看本质,抽动症就是情志、脏腑、气血、风痰等多方面失调后所产生的症状。

引发抽动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长期精神紧张、遭受重大惊吓、饮食不节等,这些都有可能干扰脏腑的正常功能。
1.肝郁化火,风阳内动:
长期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极生风。风阳内动,扰动筋脉,引发抽动。
此类患儿多表现为频繁眨眼、摇头耸肩,且性急易怒、面红目赤。

2.脾虚痰聚,土虚木乘:
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损伤脾胃,导致脾虚失运。水湿停滞,凝聚成痰,痰浊阻滞经络。土虚不能制约肝木,肝风夹痰上扰,引发抽动。
这类孩子常伴有喉间痰鸣、食欲不振。

3.阴虚风动,筋脉失养:
热病伤阴或久病耗伤,导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虚风内动,筋脉失养,引发抽动。
孩子多表现为肢体震颤,且伴有低热、盗汗、五心烦热。

我的门诊医案
小阳,10岁,因学业压力大,加上一次意外惊吓,逐渐出现频繁眨眼、清嗓子的症状。随着时间推移,又出现了耸肩、扭脖子等动作,一直反反复复。
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抽动症”,服用西药后症状虽有缓解,但出现了嗜睡、乏力等副作用。

刻诊: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辨证为阴虚风动,兼肝郁化火。
阴虚风动导致肢体抽动,肝郁化火加重情绪波动。
开方:白芍、钩藤、生地黄、麦冬、菊花、蝉蜕、僵蚕、柴胡、甘草。以滋阴潜阳、平肝息风,兼以疏肝理气。

半个月后,小阳的家人惊喜地发现,他眨眼、清嗓子的频率明显降低,耸肩、扭脖子的动作也减少了。继续坚持中药调理+饮食干预。
随着症状的减轻,小阳的心情逐渐开朗,学习时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抽动症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希望小阳的案例能为更多患者和家属带来启示和希望!
坚持科普,帮助家长了解更多中医儿科健康知识,让爱与关怀陪伴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