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个情绪病,很多症状是被气出来的,中医一招疏肝气、降心火!

在许多人眼中,抽动症不过是孩子的一些怪异行为,挤眉弄眼、耸肩摇头或是喉间怪叫。但鲜为人知的是,抽动症本质上是一种情绪病,不少症状都是不良情绪长期积压导致的结果。
从中医的理论来讲,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的气机与情志。
当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抑的情绪中,肝气的疏泄功能就会失常。

一旦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就如同体内燃起了一股邪火,肝风内动,扰动筋脉,引发抽动症状。而且,情绪的波动还会进一步加重抽动的频率与幅度。
在临床上啊,我见过不少这样的抽动症患儿,因为情绪总是起伏不定,脾气烦躁得不行,结果呢,症状就跟韭菜一样,割了又长。
虽然说,情绪不是抽动症变来变去的直接开关,但它就像是抽动的小捣蛋鬼,把孩子的免疫力给悄悄削弱了,变得更容易生病、感染,这样一来,抽动症状就更难控制住了,老是反反复复的,让人头疼。

门诊一个小患者,爸妈总是吵架,导致他的性格古怪,在外面总是沉默寡言,时常独自发呆,在家里脾气暴躁。抽动症一直反反复复,眨眼睛、清嗓子、耸肩,三年了时轻时重。情绪激动时尖叫,撕作业本。
刻诊:眨眼、耸肩频繁,眉头紧锁,面红目赤,舌边尖红、苔黄腻,指甲有竖纹;语声高亢,频繁叹气,喉中“吭吭”声;
在学校没什么朋友,同学们不喜欢和他一起玩。

在详细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与日常表现后,基本判断,其抽动和情绪问题密切相关。
这在中医上属于肝郁化火、气机逆乱。
治则:疏肝解郁、清心降火、母子同治(心理疏导)
组方:柴胡、香附、白芍、栀子、淡竹叶、莲子心、钩藤、天麻、全蝎、苏梗、佛手、甘草。
家长参与学习心理辅导,非暴力沟通,改善家庭氛围。

疗效如何?
2周后复诊,情绪渐稳,撕作业行为减少,眨眼、耸肩频率减少,原方去全蝎,加合欢皮;
三诊:耸肩基本消失,眨眼、清嗓减轻,情绪基本稳定,课堂注意力提高。
后续坚持巩固直至症状消失,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减量停药,随访未见反复。

《黄帝内经》云:“怒伤肝,悲胜怒”,抽动症看似是肌肉抽动,实则是“肝气郁结,化火生风”的情绪病。
这个孩子具体有什么情况呢?
1.肝郁化火,风阳妄动(气出来的“火”烧灼筋脉→ 肌肉抽动);
2.心肝火旺,神不守舍(情绪失控→ 尖叫、暴躁);
3.母子同病,气机共逆(家庭氛围紧张→ 患儿肝气郁结加重)。

父母经常吵架,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导致肝气郁滞,郁而化火,肝风内动,就出现了眨眼、耸肩;社交受挫,同学的排斥导致自卑敏感,气机逆乱,气逆痰升,喉中异响,清嗓怪叫。
针对这种情况,治身先治心,疏肝解郁比单纯镇肝熄风更治本,家庭是药引,父母情绪稳定是孩子康复的“最佳药方”。

所以啊,要想把抽动症管得好好的,不想反复,关键还得调节好情绪。孩子心智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家庭氛围极其重要,别老让那些大人的烦心事传递给孩子。
治疗只需三步走:
1.疏肝解郁以畅气机
2.清心降火以安神志
3.母子同治以断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