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旅橘长火了!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翰泰谈房产 2024-01-25 06:07:16

前两天,有一个长得肥胖松软的广西老哥火出圈了。

视频里,他脖子上挂着沃柑项链,尝土、啃草,表情和动作夸张搞笑,台词含英语量颇高,时不时重复一遍桂式发音的“orange”和“perfect”。这条视频被包括有1300多万粉丝的“谷大白话”在内的大量大V转发。评论区除了赞誉就是问商品链接。

视频标题说这是广西的某位文旅局长,我当时高兴地想,这次思想是真解放了。但秉着谨慎的乐观和乐观的谨慎,我还是求证了一下。结果发现,这老哥其实是卖果的商家,自称“广西沃柑橘长”。

很显然,老哥不但沃柑种得好,互联网也玩得溜,懂得用“橘长”来试图凿破次元壁,借点“局长”的热度。毕竟,“文旅局长”这个词,最近可真是热得发烫啊。

01

花钱找代言,不如亲自上马搞流量

君不见,全国各地正在掀起一股拼文旅局长的热潮:

哈尔滨阿城区文旅局长王殿友现身冰雪大世界,居C位,和中老年舞团共舞,为哈尔滨文旅拉票打call。

内蒙古通辽文旅局副局长王涛骑马踏雪,喊话南方“小土豆”前往体验内蒙古风情。

四川甘孜文旅局局长刘洪,在镜头里玩变装,在场景的变换中展示甘孜的风土人情。

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区文旅局局长彭振华为了宣传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身披稻草跳土家人的茅古斯舞。

山东临沂文旅局局长高思圣大秀书法,用毛笔写了一封给网友的信,文字颇走心。

……

看到别处文旅局长亲自下场搞流量,一些地方的网友开始纷纷给自家的文旅局长“揽瓷器活”。湖南的网友说他们的文旅局长可以一边吃臭豆腐一边赶尸(不过,后来张家界文旅局长亲自否认了自己会出镜赶尸这一讹传);河北网友说他们文旅局长高考能考750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差点信了;陕西网友说他们文旅局长能让秦始皇复活过来,陈胜吴广西楚霸王还有刘邦的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

网友们为什么都在撺掇文旅局长出来玩花样?

一来是因为他们是真着急啊,城市流量这东西,目前真的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那些常年大“旱”的地方,都渴望流量的及时雨去灌溉一番,经济的小苗苗才能长得更快啊。

二来则是因为,这年头,文旅局长撸起袖子下场搞流量,可比花钱请明星大腕的费效比要好得多。比如新疆的那位“马背上的文旅局长”贺蛟龙,2021年一年就带动助农企业,帮助贫困企业完成超过1.4亿的直播带货量。这还没算带动的旅游方面数据的增长呢。

这种甜头,谁不想尝一口?

02

文旅局长为啥有流量?主打的就是反差

为什么文旅局长都是搞流量的好手?要知道,现在的短视频平台,创作者多如牛毛,而平台总流量在一定周期内是变化不大的,创作者之间都是在零和博弈,因此没有内容上的突出优势,是很难获得持续而可观的流量的。

但文旅局长们的流量,似乎要比大多数普通创作者的来得更为轻松。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一个是,文旅局长们踏进短视频平台之后,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感,而强烈的反差感,刚好是短视频平台的流量爽点之一。

什么叫做反差感?

我很较小的时候,就听过一个故事,过去十多二十年依然记忆犹新。故事说的是,李嘉诚在马路边看到了一枚硬币,他非但没有置之不理,反而俯身捡了起来揣兜里。

这个故事为什么在我脑子里像打下了思想钢印一样,这么多年都抹不去?因为这故事营造了一种极致的反差感——华人首富向一枚钱硬币折腰!

反差感就是一个人的某些行为,和大众对其的刻板印象完全相悖时带给人们的那种感受。

搞懂了反差感,你就算搞懂了互联网的一种流量密码。你去各个平台上看看,有多少网红,就是靠反差感起号的。比如我们广西几年前就有过的,几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长着一副儿孙满堂的慈祥的脸,但在视频里说着充满江湖气息的话(照剧本演的),结果也火了一段时间,挣了不少钱。

再比如,我朋友的直播公司曾经签过一个主播,一个长得非常好看的女孩子。但是考虑到平台上颜值竞争太激烈,最后她走的路线是专门扮丑,比如夸张地挖鼻孔等等,也制造了强烈的反差感,一个多月粉丝涨了几十万。

而文旅局局长,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他们都是开会时正襟危坐,在台上讲话时一个字都不出错的那种严肃形象。而一旦当他们开始在镜头里玩起变装、在马背上御马飞驰、在舞台上跟年轻人一起大跳“科目三”,以往的严肃形象就被打破,反差感借此而成,流量也就因此而来。而且,不但短视频平台会给他们流量,媒体也非常乐于报道。

我个人对文旅局长亲自搞流量的做法一直都是喜闻乐见的。我觉得,官方领导参与搞流量,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领导们多少有了一些企业家思维、互联网思维,并且能够拆掉跟年轻人之前的次元壁,都是好事。

周鸿祎告诫创业者要“不装、不端、有点二”,其实,这不只适用于创业者。

苏东坡说自己“上能陪玉皇大帝,下能陪卑田院乞儿”,既接天也接地。咱们的文旅局局长其实也可以“上能配合城市发展战略,下能进入互联网搞流量”,同样接天接地,多好啊。

但是,如果你以为一个堂堂文旅局局长,单单搞搞流量就万事大吉了,那就本末倒置了。

03

服务搞好了才是真的好

在互联网运营高手嘴里,经常会挂着几个黑话词汇:拉新,留存,提频,裂变。

啥意思?比如你是一个新网站的运营,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增加网站的访问用户量,也就是拉新。新用户来了以后,你得想办法让他们留下来,别着急跳出,在你这注册个会员啥的,这是留存。你当然不希望这些用户来了一次之后,就再也不来了,你希望他们天天来,来的频率越高越好,活跃度越高越好,这是提频(或叫促活)。你也希望每一个来的用户,都能帮你分享链接,或者跟人口口相传你的网站,从而形成裂变,用户得以暴增的同时,还省成本。

互联网运营的这套逻辑,放在一座城市文旅局局长那里,同样成立。

文旅局局长亲自搞流量,其实就是亲自“拉新”,流量越大,理论上吸引的线下游客就会越多,也就是新“用户”越多。

但是,拉新只是第一步。游客们浩浩荡荡地来了之后怎么办呢?怎么让他们“留存”?怎么让他们“提频”?怎么让他们“裂变”?做不好后面三者,拉新拉来的,都是水过鸭背的流量,他们不留存不提频,但是会裂变——以一种负面的方式裂变,传播这座城市的恶名。

比如,甘孜文旅局局长的相关短视频下面,就有不少网友吐槽,说视频拍得再好,甘孜一些居民私自拦路向自驾游客索要红包的行为不整治,就永不会再去。

因此,广大文旅局长们在下场拉新之前,一定要记得先把相关的旅游服务做好,把宰客等乱象整治了,让游客高高兴兴地来,依依不舍地走,才是重中之重。

04

搞好旅游,先让市民骄傲

在几个月之前的一篇推文里,我提过,要让一座城市的旅游发展起来,先让市民骄傲。

哈尔滨的这波持续爆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市民对游客的极度热情。游客们因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而奔向哈尔滨,但最终让他们留下最深刻记忆的,还是那些热情的哈尔滨市民。

哈尔滨市民为什么这么热情?因为他们骄傲啊,因为他们深爱哈尔滨啊。

于是,他们自发地尽量不去澡堂子,要把位置让给游客;他们主动地免费给游客做司机,有一位市民甚至动用了劳斯莱斯;他们给冻梨摆盘、给烤红薯配勺子,诸如此类,已经全网皆知了。

一群以自己的城市为骄傲的市民,会让政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那么,怎么让市民骄傲?这是个大的研究课题,擅政者当然会去研究它的。

0 阅读:0

翰泰谈房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