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比李白更贪酒的没有谁了!就属他,毕卓。

迎曼溪学 2025-01-05 10:16:39

他悄无声息地潜入邻居家中,满心欢喜地准备享受这份偷来的美味。

可是,好景不长,他的行为很快就被发现了,并被邻居绑了起来。这个他是谁呢?

他就是东晋时期毕卓,曾任吏部员外郎,故被称为“毕吏部”。

在东晋时期,毕卓以其吏部郎的身份闻名遐迩。

不过,他更为人所知的,却是对酒的狂热痴迷。这位吏部郎对美酒的热爱,几乎到了废寝忘食、不顾公务的地步。

酒,仿佛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超越了职责与名利。

毕卓的嗜酒之名,源自一个流传甚广的趣事。

那时,邻居家正忙着酿酒,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酒香,这对于毕卓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是,囊中羞涩的他,无法购得这心仪之物。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毕卓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偷酒。他悄无声息地潜入邻居家中,满心欢喜地准备享受这份偷来的美味。

然而,好景不长,他的行为很快就被发现了,并被邻居绑了起来。

待到天明,邻居师傅惊讶地发现,被绑的竟是名声在外的毕卓。他连忙解开绳索,连连道歉。

出人意料,毕卓却毫不在意,反而以一种豁达的态度笑道:“这一夜,能让我尽情享受酒香,已是难得的美事,多谢了。”这份对酒的痴迷与豁达,让毕卓在民间赢得了“逸兴太豪”的美誉。

毕卓曾说:“得到装满一船有好几百斛的酒,一年四季有甘甜可口的食物放在船的两端,右手端着酒杯,左手拿着蟹螯,在酒船中吟咏,便足以了此一生了。”

他的故事,如同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流传至今。

在民间,毕卓与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并列为爱酒之人的典范。两人之间,甚至有着一副对联“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来纪念他们的传奇故事。

“瓮边醉倒毕吏部”,讲述的正是毕卓偷酒被捉,却仍能以豁达态度面对的故事。而“马上扶归李太白”,则描绘了李白醉酒后的另一番景象。

李白,这位字太白的天才诗人,以豪放不羁、才情横溢著称于世。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酒,则是他抒发情感、挥洒才情的重要媒介。

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时,曾命李白即兴赋诗。那时的李白,已酩酊大醉,被扶至唐玄宗面前后,却仍能在短时间内挥毫泼墨,写成《清平调》三首。其才情之横溢,令人叹为观止。

杜甫曾称赞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不仅是对李白性格的生动描绘,更是对他创作与酒之间密切关系的深刻揭示。

李白的许多诗歌,都是在饮酒后灵感迸发而创作的。

酒,仿佛成了他灵感的源泉,让他在醉意朦胧中,创作出了一篇篇传世佳作。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那首《将进酒》。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那时的李白,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满腔的不平之气,都化作了诗中的豪情壮志。

他借酒放歌,与友人岑勋、元丹丘在嵩山之巅登高饮宴,尽情享受人生的快意与洒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中,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而“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豪言壮语,更是将他对酒的痴迷与对名利的淡泊展现得淋漓尽致。

朋友们,毕卓与李白,两位不同时代的爱酒之人,虽然身份、境遇各不相同,但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了酒文化的魅力与内涵,也让我们在品味他们的故事时,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与感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