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藏书巨擘”黄丕列,家中藏书多,像一座小型的图书馆。

迎曼溪学 2024-12-26 11:16:39

在清朝,有个叫黄丕列的书痴,他一生痴迷藏书,家中藏书堆积如山,琳琅满目,被誉为“东南藏书巨壁”。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个闻名中外的藏书家。

黄丕烈,名绍武,字号多,诸如荛圃、复翁、宋奥一等,皆为其所取,籍贯则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江苏苏州。

年少时,他便以六经为根基,无论是写作还是思考,都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九岁那年,他补为学官弟子,乾隆五十二年,更是一举中得举人。不过,仕途之路并未如他所愿那般平坦,屡试不笔后,他逐渐对科场失去了兴趣。

嘉庆六年,他被提拔为直隶知县,但面对这份仕途上的荣耀,他却选择了拒绝,而是援引旧例,出任户部主事。

这份官职也并未能留住他的心,但他却毅然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辞官归隐,将满腔热情倾注于藏书,校勒与等述之中。

他的藏书数量惊人,种类繁多目多为精本、姜本,更是他的心头好。

他的藏书室,如一礼局,百宋一度等,每一处都都仿佛是一个充满神秘与智慧的宝库,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探寻。

不过,晚年的他生活却颇为拮据,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忍痛割爱,出售了一部分藏书。这些藏书后来流落四方,成为了多位藏书家的珍宝。

黄丕烈的藏书特色,可谓独树一帜。

他对于旧刻旧钞,尤其是宋元时期的旧刻,有着近乎偏执的喜爱。

他认为这些书籍不仅保存了书的原貌与韵味,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因此,他不惜重金购求,只为能够拥有一本心仪已久的古籍。他曾说:“我以‘求古’之名来命名我的居所,就是为了收藏宋刻书籍,因此我自称为‘佞宋主人’。”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宋元旧刻的痴迷,更体现了他对书籍原貌的珍视与热爱。他常常亲自前往书市,与书商讨价还价,只为求得一本心仪的古籍,那份执着与热情,令人动容。

除了旧刻旧钞,黄丕烈还热衷于收藏残本。

他认为残本同样具有价值,因为它们可能是历史的碎片,是文化的遗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残本补缺为全,让它们的价值得以重现。他曾说:“我收藏那些重复出现的书籍以及不全的书籍,这是我的独特见解。”

此外,黄丕烈还热衷于收藏重本。

他认为重本可以用于校勘,以取其尽美又尽善。他常说:“每当我看到古书,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收藏下来,因此一本书我可能会收藏三四本不同的版本。”

他常常将不同版本的书籍进行对比与校勘,以确保所藏书籍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他的这种精神,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黄丕烈还特别喜欢收藏那些稀见珍本。

他认为藏书以奇秘为主,不必过于在意书籍的刻印年代。他曾说:“藏书以奇秘为主,不必论刻之宋金元明也。即使这些书籍世不多见,但只要它们足够珍稀,就足以成为藏书家的珍宝。”他常常四处打听与搜寻稀见珍本的消息,一旦得知便立即前往购买,那份对书籍的热爱与执着,令人动容。

黄丕烈的藏书成就,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

他的藏书数量极为丰富,宋本更是多达百余种。他在版本鉴定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能够纯熟地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图书的版本进行鉴定。

他对版本的鉴定通常从讳字、版式、纸墨、字体、序跋、内容、题识、藏印、著录情况等多个角度入手,经过比勘与综合考辨后作出判断,其结论往往令人信服。他还精于校勘,手校之书学术价值极高。

他经常亲自校对书籍中的错别字与遗漏之处,以确保所藏书籍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同时,他还致力于将残本补缺为全,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