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墨会背负“松之使者”的美名?这背后藏着一段的古老故事

迎曼溪学 2024-12-16 10:48:37

《幼学琼林》有这样的描述:“墨为松之使,纸乃楮先生”,这句雅致的别称,将墨亲切地唤作“松之使”,纸则尊称为“楮先生”。

何以墨会背负“松之使”的美名?这背后,藏着一段与松树不解之缘的古老故事,源自墨的制作工艺与原料。

在古代,墨的制作,堪称一门精湛的手艺,其灵魂在于松烟。

松烟,是松树在不完全燃烧中释放的烟尘,经过精心提炼与加工,化作了墨的精髓。因此,墨的诞生,与松树紧密相连,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礼物。

在古代,墨的制作可是一门手艺活,全靠手工制作,工序繁琐又复杂。

下面咱们就来聊聊这古代墨的制作过程。

第一步是选材。这一步至关重要。

松枝与油脂,是制墨的两大主角。松枝需经过阳光的洗礼,去除杂质,留下纯净的部分;而油脂,则需经过多次精炼,提升其纯度,为后续的制墨过程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步,便是炼烟的关键环节。

古人将处理好的松枝或油脂置于炉火之中,以不完全燃烧的方式,小心翼翼地提取烟尘。这一过程,火候与通风的掌控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会影响烟尘的质量。烟尘,便是墨的主要成分,根据其来源,又分为松烟与油烟,各具特色。

第三步是和料,是墨制作中的又一重要步骤。

古代工匠将提取的烟尘、牛皮胶或鱼皮胶等黏合剂,以及其他添加剂按比例混合,再经过文火熬煮,充分搅拌与杵捣,直至达到细腻均匀的状态。

据说,此步骤需经过无数次的锤敲,才能达到“十万杵”的境地,确保烟料与胶合料的完美融合,形成坯料。

第四步,便是制作墨锭的工序。

将坯料搓拓成浑然一体的墨果,再压入精心雕刻的墨模中,形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并在墨面上印上精美的装饰图案与文字。墨模的选材与雕刻,同样考究,需选用优质木材,精雕细琢,方能成就墨锭的精美外观。

第五步是墨锭成型后,还需经过晾干的过程。

晾干的方法多样,有平放、入灰、扎吊等,需根据墨锭的具体情况与天气条件灵活选择。晾干过程中,需不断翻转墨锭,避免干燥收缩导致的变形,同时严格控制晾墨环境的温度与湿度,以防墨锭产生裂纹或霉变。

最后一步,是描金。

待墨锭完全干燥后,便可在其表面的款识纹样上施以描金添彩,以金色与银色为主,增添墨锭的华贵气质。描金层需光亮整洁,色层均匀,既能美化墨锭的外观,又能起到密封作用,保持墨锭的湿润度与品质。

如此,经过多道工序的精心雕琢,一块古代的墨锭便诞生了。墨锭就是咱们常说的墨块,它不仅承载着书写与绘画的功能,更蕴含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汗水。

制作好后的墨锭,如果不好好保存,那会浪费工匠们的心血。可以说,在古代,大家特别珍惜墨块,它的保存同样讲究。

人们深知,潮湿是墨块的大敌,因此,需将墨块存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如书房的架子上或专门的墨匣里,既保证空气流通,又避免阳光直射。同时,墨块还需远离易挥发或有异味的物品,以免墨块吸收异味,影响其品质。

为了保持墨块的品质,古人还发明了许多妙招。比如,用纸或布将墨块包裹起来,再放入樟脑丸等防虫物品,既能防虫蛀,又能让墨块保持清新的香味。

此外,还需定期检查墨块的情况,一旦发现墨块有干裂或变色的迹象,便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养。

在古代,墨块的保存是一门学问,需细心照料,方能让这些珍贵的墨块长久地保持其品质与韵味。

实际上,墨,如同文房四宝中的“笔、纸、砚”,就像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关于墨与松树的传奇故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