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育兴则国家兴,学校强则国家强,没有一流的大学就没有一流的国家,这是尽人皆知的普遍真理。自从人类走入近代社会以来,任何一个强国都是依靠着强大的教育而发展起来的,教育落后的国家是完全没有希望的。
欧洲国家之所以能够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那是与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分不开的。英国的科学巨擘牛顿,他就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又留在剑桥做教授,并且取得了发现万有引力、力学三大定律等伟大成就。
此外,伽利略毕业于比萨大学,开普勒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莱布尼茨毕业于莱比锡大学,笛卡尔毕业于巴黎大学。尽管这些大科学家都是生活在十六、十七世纪的人,但是在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拥有一批世界第一流的大学了。正是靠着这些大学培养出来的一代精英,欧洲这才叩响了现代化的大门,从而领先于世界,最早进入到了全新的时代。
如果欧洲没有这些大学,那它就绝对不会有这么多人才,也绝不会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
看到这里,不知有些人会不会发出疑问:中国古代为什么就没有出现这样的大学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呢?
下面,咱们就寻根溯源地探寻一下,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出现欧洲那样的大学。
(二)
其实,在中国古代,“大学”这种东西还是有的。按照《礼记》的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这意思就是说,周朝那时候,国家都要在国都的郊区建立大学。周天子直属的大学叫辟雍,各诸侯国的大学叫泮宫。
当然了,周朝距离咱们已经非常遥远了,当年的大学到底是什么样,这个已经很难知晓了。
到了西汉,汉武帝时代,国家重新建立起了国立大学,这便是太学。
这就是说,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拥有自己的大学了。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年。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出现于公元1088年,第二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出现于1096年,这都是十一世纪的事儿了。此时的中国已经是北宋了。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尽管在建立大学这件事上领先于欧洲一千年,但是在学术成果方面却是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成就。汉朝最伟大的发明造纸术是一个太监搞出来的,跟汉朝的太学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看欧洲第二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当年设置的课程,其中包括拉丁文、诗歌、几何、天文、音乐等等。这也就是说,从一千年开始,牛津大学就开始研究数学,研究自然科学了。
再看汉朝的太学都有什么课程。其实就一门课: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后来到了东汉,又慢慢增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等。一言以蔽之曰,全都是儒家的经典。
为什么汉朝的太学就学这么一门课呢?原因很简单啊,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太学当然就要只学儒家思想这一门功课了。儒家思想里面没有自然科学这种东西,所以汉朝的太学就不会有相关的课程。如果汉武帝能够在“儒术”之外,再尊一尊墨家思想,那或许还能有些补救,因为墨家是重视自然科学的。但是,在汉武帝这样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墨家思想纯属异端,理应摒弃,所以就不会传播它。这样一来,中国古代的大学就从根儿上断绝了自然科学这一门课程。
现在网上有个形象的比喻,叫做“把科技树给点歪了”,意思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走入了歧途,而对于中国古代的大学来说,这不是什么把科技树给点歪的问题,而是压根儿就没种自然科学这棵树。
(三)
汉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也都建立太学。同样的,历代的太学也都摒弃自然科学。只有唐朝的太学一度开设算学课,但是安史之乱后,朝廷财政困难,整个太学都变得有名无实,所以也就没有能够取得任何学术上的成就。
不仅是官办的太学,就连古代民办的书院同样也是只讲授儒家经典,只不过增加了一些个人的发挥而已。
可以说从汉武帝那时候算起,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国的教育体系里就根本没有自然科学的一席之地。历代统治者都笃信“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信条,都觉着有几本儒家经典就足够了,其余的东西用不着去钻研,就这么一直懵懵懂懂地过了两千年。
在这两千年的岁月里,虽然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四大发明”这样的成就,但那都是民间人士自己鼓捣出来的,只是一些实用的技术,在科学理论方面却是空白,完全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不知晓科学原理,所以实用技术也很难有真正的提高。比如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炼钢术,可以把铁制造成钢。但这就是铁匠们通过自身经验摸索出来的而已,对于其中的科学原理没人知道。这样一来,钢铁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就没有了可能,只能是保持在铁匠作坊的水平上,产量非常有限。
相比较之下,欧洲人通过对化学元素的掌握,搞清楚了铁矿石的成分,发明了科学的炼钢方法,很快就实现钢铁生产的工业化,让整个欧洲都进入了工业时代。
(四)
回到前面的问题上,为什么欧洲的大学就会想起来教授自然科学呢?这就是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在体制上不同而造成的结果了。
古代中国是皇权大一统的世界,天下万物,一切事情,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汉武帝说太学里只教《五经》就可以了,于是太学就只教《五经》,没有人敢于跟皇帝唱反调,另办一所大学,教授其他方面的知识。因为其他的百家思想都被皇帝罢黜了,你还要提倡,那岂不是在跟皇帝对着干?你的脑袋还要不要了?
但是古代欧洲就不同了。
古代欧洲的那些大学,比如剑桥、牛津什么的,基本上都是由基督教会主办的。基督教办大学,当然首先是为了研究传播教义,但是这样一来,大学也就不受官府的约束,具有了自己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基督教内部派别众多,也无法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不同的教派对于办学思路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大学确实是死抱着《圣经》在那儿啃,跟中国古代的太学一个路数;但是有的大学就不然了,他们会头脑活络一些,会教授一些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科学知识。更有一些大学相信占星术、炼金术,把这个也列入了自己的课程,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对天文学和化学的研究。
十三世纪(相当于中国南宋)毕业于牛津大学的英国科学家罗杰·培根就是个痴迷于炼金术的人,不过,他通过对于炼金术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科学的真理,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思想彼此交流、碰撞,最终就会导致真理的发现。从十一世纪欧洲出现大学开始,经过五百年的积累,到了十六世纪,欧洲在科学领域终于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最终进入了现代科学的殿堂。
但是,中国的太学却一直都保持原样不变,到了明清时代,太学实际上都变成了一座空架子,或者说是一个卖文凭的机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学校里面其实都没有了学生,只是在收了钱之后,向外甩卖监生、贡生、廪生之类的文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连一点学术气息都没有了。
这样一来,古代中国的落后就无法避免了。
总之,由于中国古代的皇权制度,结果导致了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了自然科学的地位。而欧洲由于其神学体制却反而让自然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这是古代中国最终被欧洲超越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