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对于计划经济年代十分的怀念,成天念叨计划经济的好处,以至于一些未经世事的年轻人也开始产生了错觉,以为计划经济真的有什么长处,比市场经济要强。为了打消他们头脑中的错误观念,我在这里就用实际的例证,来告诉大家计划经济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这里有一本书,书名叫《中国经济地理学》,是八十年代出版的高校教材。在这本书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不同年代的经济生产数字,通过这些数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计划经济年代的生产是何等的差劲。
这里只给大家讲一讲农业方面的生产状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粮食总产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1936年时,全国粮食产量为3000亿斤,当时全国只有四亿人口,人均粮食产量为700多斤。
到了1966年,粮食产量虽然达到了4000亿斤,但是人口已经超过了七亿,这样一来,人均粮食产量就下降为五百多斤了。
1978年,粮食产量第一次达到了三亿吨,但是由于人口已经突破了九亿,所以还是没有达到人均700斤粮食。
到了1979年,粮食产量达到了6600亿斤,这时,才勉强达到了1936年人均700斤粮食的水平。
此后,随着大包干制度的普及,粮食生产终于开始起飞,到了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第一次突破8000亿斤,人均超过800斤粮食。
这就是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在人民公社制度下,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长期都没有达到了1936年的水平。这个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有人可能要抬杠了:这粮食总产量不是已经大幅度提高了吗?这还不够优越?
请注意,粮食总产量的提高是在所谓“以粮为纲”的大前提下,这才勉强达到的,而且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经济作物以及副业生产的严重萎靡。
请看下面这张图。
油料作物是我们的食用油来源。但是这张图告诉我们,在计划经济年代油料作物产量始终没有达到1932年的水平,可想而知吃点油有多困难吧。在那个年代里一个人一个月往往才给半斤油,哪里够吃啊?
大豆是主要的食用油豆油的原料,看看当年的大豆产量。
比起三十年代竟然差了这么多。
还有芝麻,芝麻是用来制作香油的。想当年,我们那里一家一户一年才给二两香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芝麻的产量大幅度下降啊。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当时为了“以粮为纲”,把土地都用来种粮食,大幅度地压缩了经济作物的生产,结果造成了油、糖、茶等作物的生产严重不足,有的大幅下降,有的增长缓慢,远远不能适应人口的增长。这也正是当年商品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时除了有一个“以粮为纲”的口号外,还有个“以棉为纲”的口号,对棉花的生产也特别重视。但是,即便如此,还是要凭票供应棉布。而且在棉花生产上升的同时,其他纺织原料的生产则大幅度下降。
比如苎麻。
丝绸是靠着养蚕来生产的,但是蚕茧产量却发展极为缓慢。
在大牲畜方面,马、牛、羊的增长都十分有限,骡子的数量则是大幅度下降。
总而言之,在计划经济时代,单单就农业生产来说,并没有取得什么“伟大成就”,作为“纲”来抓的粮食产量只是在总量方面有提高,但是人均粮食占有量却长期都达不到1936年的水平。
同时,为了保住粮食这个“纲”,又不得不把经济作物、副业牺牲掉,这方面的生产即便是总量方面也普遍都不如1936年的水平高,人均占有量方面那就更是别提了。
因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民生活水平很难提高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二)
改革开放以后,同样还是这么大一块土地,耕地面积并没有大幅度增长,但是农业生产却有了飞速的发展。1984年,粮食产量超过四亿吨;1996年,粮食产量超过了五亿吨;2012年,突破了六亿吨。
虽然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增长,但是并没有影响经济作物和副业生产。比如大豆的产量已经突破了两千万吨,大大地超过了1936年。
如今的中国堪称世界第一农业大国,大多数农产品的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的衣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足过。这一切都充分地说明了计划经济不但没有什么优越性,反而只会拖后腿,反而会影响生产。
我知道有一些人要强行诡辩了,我也知道他们会说这一切都是化肥生产增加的结果,而且他们还会说这一切都是七十年代进口了化肥生产设备的结果。
七十年代进口的化肥生产设备居然能够满足半个世纪的需要,这本身就是荒唐的诡辩。同时,这样的辩词也打了一些人的脸。既然,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生产大发展是靠着化肥换来的,那岂不是就证明了所谓的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什么优越性吗?区区一个化肥就能取代人民公社的作用,那还搞人民公社有什么用呢?完全没有必要搞人民公社嘛。
还会有一些人吹嘘人民公社时代修建的水利设施。但是,改革开放年代修建的水利设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十倍都不止,所以,水利设施这件事其实也用不着什么人民公社,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而修得更多。
其实鲜明的事实早就证明了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强国富民正途。一些人梦想退回到人民公社时代,那只能是痴人说梦的臆想。因为现实就摆在这里,人民公社与生产责任制孰优孰劣已经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了。
七十年代的忆苦思甜大会后,我常听老人说,七十年代农民的生活,比三十年代的生活水平差得多。
粮食增产依靠的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从1964年开始研究,1973年研究成功并在农村全面推广。粮食增产与分田单干一点关系都没有。
居心不良!
36年人均700斤为什么90%的人吃不饱
确实
放屁。胡言乱语
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