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美苏对峙的冷战时代。但是,美苏之间从盟友成为仇敌,这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
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虽然此时已经有乔治·坎南与丘吉尔等人开始提醒西方世界,苏联将会是未来的敌人。但是,当时大多数美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的心目中,斯大林还是那个慈祥的“乔大叔”,而美国政府的主旋律也始终都是“美苏合作”。

五十年代美国街景
在这个短暂的时刻里,有很多美国人对苏联表示友好、亲近,为苏联说好话的人为数不少。更有不少人对苏联的制度开始着迷,认为这才是最合理、最先进的社会制度。
1948年6月,柏林危机的爆发,让美国人一时之间懵圈了,很多普通的美国民众都想不到美苏之间竟然面临着开战的危险。
接下来,到了1949年,又有两件事震撼了美国。一件是苏联也爆炸了原子弹,这对于美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原本以为是盖世无双的独门法宝,现在竟然被苏联掌握了。这岂不是意味着将来有一天,苏联可以摧毁美国吗?
另一件就是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中共开始执政。这在美国人看来,是苏联的一次重大胜利,世界的版图改变了。
于是,一夜之间,美国人对苏联的看法就改变了,从亲近友好变成了敌视仇恨。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美国出现了一场政治运动,这便是著名的麦卡锡主义的出现。
约瑟夫·雷蒙德·麦卡锡生于1908年。他是威斯康星州人氏,法学毕业,后来成为了一名法官。二战期间,他脱下法袍从戎当兵。二战后,他就进入了政界,于1947年成功地当选为威斯康星州的共和党参议员。

麦卡锡于1950年2月初露锋芒。他在一次演讲中,公开指责杜鲁门政府的国务卿艾奇逊明明知道有205个共产党员在美国政府里做事,但是他却装聋作哑,不闻不问。
杜鲁门政府是属于民主党的,而麦卡锡是共和党,他的这次演讲明显地带有党派攻击色彩。麦卡锡所在的参议院当时也是民主党占多数。于是,民主党方面奋起反驳,说麦卡锡胡说八道。
民主党人控制的参议院立刻组成了由参议员米兰德·泰丁斯为首的调查委员会专门调查此事。
调查委员会为此举行了听证会。在听证会上,麦卡锡与民主党的调查委员会成员们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交锋。实际上,麦卡锡并没有真凭实据可以证明名单那些人都是共产党员,但是,他没理搅三分,揪住这些人平日里的言行不放,说这个人一贯同情苏联,说那个人经常说共产主义的好话。因此,这些人就是潜在的共产党。
按照美国的法治传统,要想给一个人定罪,那必须有确凿的证据才行。所以,麦卡锡的强词夺理根本就不足以说服调查委员会的成员,最终,调查委员会认定,麦卡锡完全是在胡说八道。

然而,这件事却让麦卡锡从此名扬全国,他开始一步步成为美国最有名的反苏反共的“斗士”。
(二)
转过年来,麦卡锡可以说又创造了一个轰动全世界的大新闻。
1951年6月14日,此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快一年了,东西方冷战也已经正式开打。就在这一天,麦卡锡在美国国会发表长篇演讲,把矛头对准了美国五星上将,当时担任国防部长的乔治·马歇尔。
麦卡锡在演讲深挖老底,狠批猛打。他说马歇尔多年来一贯暗中帮助苏联。二战期间,马歇尔迟迟不肯开辟第二战场,为的就是让苏联控制东欧。雅尔塔会议期间是马歇尔帮助苏联人欺骗了罗斯福,让苏联获得了重大利益。而马歇尔最大的罪过当然就是他在担任总统特使调停中国内战的时候,暗中支持共产党,削弱国民党,最终让国民党丧失了政权。在演讲中,麦卡锡毫不留情地给马歇尔扣上了“叛徒”、“阴谋家”的大帽子。
可叹马老将军一世的英名,想不到在人生的暮年却遭到了后生晚辈的无情批斗,马歇尔实在是接受不了这一套,气愤之下干脆辞职挂冠而去,从此告别政界,回家养老了。

麦卡锡扳倒了马歇尔这尊神,他的人气登时暴涨。很多美国人都把他视为美国反共的象征,“麦卡锡主义”这个词也就从此而诞生了。
麦卡锡虽然人气爆棚,但是此时的政权毕竟还掌握在民主党手里,他除了口若悬河地攻击别人,具体的事情也做不了什么。
1952年底,共和党在总统大选中获胜,艾森豪威尔成为了新总统,同时,共和党也夺回了参议院的多数席位。从这一刻起,麦卡锡才真的如鱼得水,开始大显身手了。
艾森豪威尔其实是很讨厌麦卡锡的,因为马歇尔是他的老上级,而且还有提携之恩。不过,如今麦卡锡风头正盛,艾森豪威尔一时也不敢轻视他。对于麦卡锡狂热的表演,艾森豪威尔也没敢说个不字,只不过他坚决地排除了把麦卡锡纳入自己内阁的可能性。
新一届国会正式上任后,麦卡锡就被推选为参议院政府运行委员会主席,在这个委员会里设有一个调查组,专门调查美国政府内部的有亲共嫌疑的人。这样一来,麦卡锡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开始了他那令人恐怖的统治时代。
从法律上讲,美国国会享有调查权。这个调查权不同于司法部门的调查,没有强制力,更不能抓人。被调查者要是不愿意接受询问,那就只能随他去了。国会的调查结果也不具备法律效力,一般就是写个调查报告,提出个建议,那就算完事了。

但是,麦卡锡把国会调查权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结果,他把手下的非美活动调查小组搞成了一个不逊色于苏联契卡的恐怖机构,让每一个被调查者都谈虎色变,闻风丧胆。
那么,麦卡锡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三)
麦卡锡的成功秘诀其实主要还是依靠当时的大环境。在1953年的美国,反共已经成为了政治正确,同情共产党,赞美社会主义的人,都会被视为异类,并且因此受到歧视和排挤。
因为,麦卡锡就利用这一点,对美国政府内部的人员进行调查,把那些曾经亲共的人都一一揪出来,展现在光天化日之下。由于调查的结果一般都要公开,所以,这对于被调查者的精神压力非常大,用现在流行的词汇来说,他要“社死”了,要成为一个被亲戚朋友加单位同事都鄙视的人。这种压力是一个人非常难以承受的。有一个在美国之音电台工作的工程师,就因为麦卡锡的调查而自杀身亡。
由于国会调查不同于司法调查。司法调查的询问方式是有严格规定的,像诱供之类的问题是不能问的。但是,国会调查就不同,调查者可以提出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这种话术经常会让被调查者落入圈套。

麦卡锡还经常用深文周纳、罗织构陷的手法来整人。在他的调查中,有人因为情绪激动而痛哭失声,但麦卡锡在调查报告里却写成是“流下了悔恨的眼泪”。有的人拒绝回答问题,麦卡锡就写成是“在质询下哑口无言”。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麦卡锡领导的调查委员会对美国政府的雇员发动了602次调查,涉及到了一万两千余人。这其中有8000人被确认是“危险分子”,有5000人被解雇而丢掉了饭碗。
事后,经过反复的核实,麦卡锡调查的这一万二千多人中,真正的苏联间谍只有九个人。其余的也最多也就是个立场和态度的问题,根本就不至于这么严肃处理。
不过,在1953年那个时候,麦卡锡可是赢得了一片赞誉。据当时的民意调查,有超过50%的民众支持麦卡锡,一时间,麦卡锡风头无两,很多人都称他是“真正的美国第二号人物”。
不过,他这样穷追猛打地“抓特务”,也让美国政府内部很多人感到非常不高兴。因为现在是共和党执政了,你麦卡锡一个共和党的参议员这么干,岂不是最终要证明共和党的总统艾森豪威尔自己也有问题吗?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当然也会看出这个问题。不过,他毕竟老辣,表面上对此还是一声不吭,实际上却在暗暗地等待时机,准备着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致命的一击。
(四)
麦卡锡整人整上了瘾,上了瘾的人就会利令智昏,结果,摔跟头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而且来得非常快。
1954年初,麦卡锡的调查委员会发现在美国陆军中有一个名叫欧文·帕里斯的军医少校有问题。经调查,发现这个人参加过美国劳工党,实际上就是共产党。美国陆军得知此事,立即把帕里斯开除出了军队。
按说此事就该了结了,但是麦卡锡不干。他非要深挖帕里斯的后台不可,要查一查是谁提拔重用了这个人,提拔他的这个人到底有没有问题。
很显然,麦卡锡这是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中国古代的“瓜蔓抄”,要株连九族,祸及三代,在美国陆军中挖出一个“叛徒集团”来。

美国陆军当然不会让他这么干,于是就派人去说和,让他适可而止。但是麦卡锡油盐不进,非要把事情闹大不可。
美国陆军也急了,反过来向美国国会投诉,说麦卡锡在军队里托关系走后门想要帮助自己的一个朋友尽快获得提升。
于是,这件事就闹得要召开国会的听证会来解决了。
艾森豪威尔总统得知此事后,立刻就意识到机会来了。他不动声色地巧妙安排,让这场听证会在电视直播之下进行。
1954年4月22日,听证会在美国国会召开。会议持续了36天,传唤了32名证人,听取了大约200万字的证词。美国ABC电视台全程直播,有大约2000万观众收看了听证会的全过程。
听证会最终确定,陆军方面提拔重用帕里斯军医完全符合规定,没有丝毫瑕疵,而所谓麦卡锡走后门的事情也查无实据。双方都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麦卡锡却因为这场听证会而彻底崩盘了。
原因就在于电视直播。
通过电视直播,全美国的观众都看到了麦卡锡的真实嘴脸。以前,美国人对麦卡锡的了解只是通过报纸这样一种方式,而报纸的报道往往是片面的,是偏向于麦卡锡的。
现在,通过电视镜头,美国民众吃惊地发现:这个麦卡锡不就是一个整人狂魔吗?他调查案件的方法都是捕风捉影、栽赃陷害,好人到了他那里也会变得有口难辩。他活脱脱就是一个美国的贝利亚,一个典型的凶残酷吏啊。
在听证会之前,麦卡锡的民众支持率超过了50%,听证会之后,唰的一下子就掉到了34%。
经过此次听证会,麦卡锡的职业生涯也迅速地滑落。他的老家威斯康星州有人串联,想要罢免他参议员的资格。

1954年6月11日,共和党参议员拉尔夫·弗兰德斯正式提出议案,指出麦卡锡犯有46项过失,要求撤销他的政府运行委员会主席职务。
这正是“剃人头者,人亦剃其头”,凡是爱好整人的人,最终自己往往都难逃挨整的下场。麦卡锡疯狂地整别人,现在终于轮到他自己挨整了。
8月31日,参议院通过决议,组织调查委员会专门处理麦卡锡事件。经过两个月的调查,调查委员会否定了弗兰德斯议员46项指控中的44项,但是肯定了两项。
最终,12月2日,美国参议院以67∶22票的优势通过一项决议,就这两项过失,对麦卡锡进行谴责。如果换成一个中国人熟悉的词汇的话,那么,这应该叫做“通报批评”。
(五)
受到了谴责之后,麦卡锡虽然还能够继续担任参议员,他的调查委员会主席职务也没有被撤销,但是他的影响力却一落千丈了。因为公众不再信任他了,不再相信他判定的“亲共人士”真的有罪。这样一来,逐渐的就没有人再害怕受到麦卡锡的调查了。他的恐怖时代如过眼云烟一样消散了。
麦卡锡因此变得情绪低落。他在参议院中变成了一个边缘人物,没人拿他当回事,也没什么人愿意搭理他了。
失落的麦卡锡只能借酒浇愁。他生性嗜酒,贪爱杯中之物。如今遇到了麻烦,更是要一醉解千愁了。结果,喝着喝着,他就喝出了肝硬化,1957年5月2日,麦卡锡在医院去世,年仅49岁。
麦卡锡的失势充分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像来俊臣、贝利亚这样的酷吏整人专家,只有在主子的庇佑下才能为所欲为,猖獗一时。而在像美国这样的制度下,他的行为一旦引起公众的反感,那他很快就会从权力的巅峰跌落下来,根本就扑腾不出多大的浪头。如果麦卡锡到了他所敌视的苏联去做事,那他倒是有机会成就一番“丰功伟业”,变成第二个贝利亚的。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民众虽然鄙视麦卡锡的做法,但是对于他的政治立场却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也就是说,麦卡锡这位同志,大方向还是好的,只是工作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因此,虽然麦卡锡很快就靠边站了,但是,整个美国的反共倾向并没有什么变化。

实际上,除了麦卡锡操纵的参议院调查委员会之外,还有好几个类似的调查机构存在。比如著名的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把好莱坞搞得风声鹤唳,不少如卓别林这样的电影明星都跑到国外去了,连著名的作家海明威都跑到古巴去避风头了。
另外,就是埃德加·胡佛领导的美国联邦调查局,那也是反共的急先锋。这可是真正的执法部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是因为遭到了联邦调查局的无理迫害,所以才愤然离开美国,回到了中国。
总之,在五十年代,美国始终都存在着一股强烈的反共热潮,麦卡锡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这股浪潮影响极其深远,直到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以及反越战运动兴起后,这才有所收敛,美国左派势力才慢慢地开始抬起头来。
不过,麦卡锡主义始终阴魂不散,在美国政治中时隐时现。直到今天,我们也能看到它的身影,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