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万亿级产业风口已来,我们的餐桌何去何从?

围炉话今朝 2025-03-21 09:58:47

2025年春节期间预制菜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天风证券研报显示,2026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有人调侃这是厨房废柴的福音,有人痛斥工业化味道正在杀死中国胃,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当95后开始囤预制佛跳墙当年货,当社区食堂用料理包做出三菜一汤,这场关于效率的饮食革命,正在催生比外卖更凶猛的万亿新赛道。

预制菜赛道

预制菜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餐桌,在农业生产与百姓饮食之间架起了桥梁;一头连着乡村振兴,一头连着食品安全,对乡村经济发展和食品质量保障都有着深远意义;一头连着客户,一头连着用户,这里客户往往是买单的家长,而用户则多为孩子。那么,为何众多大佬纷纷盯上预制菜这条赛道呢?

其实,早在2021年,美国和日本的预制菜渗透率就已高达60%以上。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在预制菜发展上先行一步。

反观我国,即便如今经济高度发达,预制菜渗透率却仅有13%左右。但别小看这13%,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在这一渗透率下就已超过4000亿元。倘若我国预制菜渗透率能达到美日那样的60%,市场规模将接近2万亿。

上海证券引用数据称,2025年春节期间预制菜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天风证券研报显示,2026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原本就从事食品生产或速冻主食生产的企业持续对预制菜进行投入,另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跨界试水,陆续布局预制菜赛道。目前,预制菜市场B端C端齐头并进,消费者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且多是年轻人。

预制菜是好是坏

预制菜到底好不好?我们该不该接受它呢?不妨先思考一个简单问题,如果条件允许,你是选择吃新鲜食材制作的饭菜,还是预制菜?

综合评估,预制菜有诸多积极意义。在食品安全上,规模化企业能严格管控保障质量;采购效率方面,集中采购能提速降成本;节约资源上,标准化生产能减少浪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种植,优化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稳定订单农业带来持续收入。尤其在战备需求方面,如二战德国罐头,能保障军队饮食供应。

预制菜的潜在问题包括:加工导致营养流失,高盐、高糖、高脂肪及添加剂增加肥胖、慢性病风险;冷链储存不当易滋生细菌,部分产品原料质量存疑;过度包装加剧环境污染;长期依赖可能影响饮食多样性等。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下,任何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都存在诸多问题。预制菜行业也不例外,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行业规范,都有待完善。回顾牛奶行业,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才逐步走向规范;白酒行业,经历山东勾兑、山西假酒案后,才建立起更严格的行业标准。

警惕资本套路

如今,科技的尽头似乎成了放贷,商业的尽头仿佛是预制菜。资本用算法推动放贷业务,也用算法推广预制菜,所谓的底线和专业,在利益面前似乎变得不堪一击。

预制菜行业暗流涌动,其背后潜藏的乱象亟待正视。据调查,部分商家为压缩成本,竟使用冻肉边角料、过期食材加工菜品,某速冻食品厂被曝以腐烂鱼肉为原料,成本仅为正常肉价的30%;添加剂滥用问题同样触目惊心,抽检显示30%的预制菜钠含量超标,某品牌酸菜鱼包苯甲酸钠含量更是超出国家标准2倍。

冷链环节亦成监管盲区,去年冷链运输投诉激增45%,某企业为省电关闭冷冻设备致8吨牛排变质后仍流向市场。营销端则充斥着虚假宣传,网红带货标榜"0添加"的预制菜实测含5种防腐剂,"买一送三"活动实为清库存套路。

而行业标准缺失更是纵容了乱象蔓延——现行国标仅覆盖8类预制菜,超60%品类处于监管真空,某省抽检发现42%样品菌落总数超标。

面对这一团团迷雾,消费者需擦亮双眼,优先选择供应链透明的品牌,购买前核查检测报告,而监管部门更需加速完善标准体系,莫让"方便"变成"放任"。毕竟,舌尖上的安全,容不得半点妥协。

文本源自@源哥言商视频内容。

0 阅读:0

围炉话今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