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发出来聊一聊。
网上有个女生,职业是扮演新娘,专门陪人假结婚。主要的客户就是那些急于办理一场婚礼堵住父母的嘴,又或是父母需要孩子的婚礼来堵住亲戚的嘴。
在这份“生活演员”的行业中,她的日薪1500元,节假日翻倍,网上新闻说,她的订单排到了明年。
目前,北上广等城市中,这类“生活演员”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假父母500元,假领导800元,假闺蜜按小时收费。
一位连续三年租女友回家的人说,真要结婚,彩礼、房子首付要压垮他,还不如租个演员更有性价比。
于是,这里出来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们卖时间,卖演技,卖尊严,唯独不敢卖感情,因为感情是最昂贵的奢侈品。
【大部分人活着就是拧巴】
看到上面的这些事,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觉得,何必呢?有必要吗?
但回到现实中,换到你自己,那可能你就是过不了那个弯。就如同孩子学习不好,老公没能评上领导,其实真多大事吗?但是你就是耿耿于怀。
就跟故事里的农民一样,有一亿捐一亿,有一千万捐一千万,但是有头牛呢?那不行,因为你真有一头牛。
人的本性就是宽以待己。对自己放松的结果,就是让自己不断地拧巴。
就像有个母亲知道自己儿媳是租来的,但还是要求把婚礼演完,“全村都知道我们娶媳妇,这戏必须得演完”。
听家里人说,以前村里有两兄弟闹分家,一家分到了大瓦房,一家分到的是坯房,拿到坯房的兄弟那是一个愤怒啊,记恨了他兄弟十几年。
后来,两兄弟陆续搬到了县城里,那些事也是慢慢过去,现在老了,反而开始走动了。
一个道理。
你不要觉得父母不讲理,非得要求你结婚啊生孩子啊啥的。
换你在那个环境里呆一辈子,你可能也会一个模样。
人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动物,既要证明自己的特殊性,又要自己合群。
特殊性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项羽那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挣了钱,给谁看呢?给大城市的人?大城市都不认识你啊,而且你那点钱在大城市根本不够看,那就只能给老家人看了。
所以,00年后,我们那里好多人去外地打工,回来一个个地盖瓦房,盖得那叫一个豪华。没钱翻新房子的人,自然而然就感觉低人一等一样。
合群体验在,再厉害的人,也得跟大家保持一致。比如孩子结婚、传宗接代,没有的话,同样感觉低人一等。
左宗棠,够分量吧?当年屡考屡败,最后老爹给他花钱买了个秀才。后来当上闽浙总督,封疆大吏,按理来说,应该是人生巅峰吧?结果,他非要辞官,去参加科举,因为他是总督里面唯一一个不是举人出身的,老脸挂不住。
你想想,项羽、左宗棠,这等历史人物,都拧巴呢,更何况说那些没出过老家的父母呢?
【跳出来才能自在】
什么叫做幸福?
范伟有部电影,里面有关于幸福的台词:
什么叫幸福?
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冷了,看别人穿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
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你在一个环境里,尤其是老家那种一成不变的环境,你就会变得跟老一辈一样,容易去比较。
老一辈的幸福在于,总要比别人多些什么。我家房子比你新,那我就高兴,我家孩子比你早结婚,我家有孙子孙女了,你家再优秀也没用。
那问题在你,你想过这样的人生吗?
你在一楼的时候,别人骂你,你会很恼火;你在十楼的时候,别人骂你,你以为是在打招呼;你在五十楼的时候,你的眼里只有远处的风景。
当年明月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说,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
人是一种很难摆脱周围人看法的生物,容易因为外界的声音而拧巴。
因此,如果你真的感到痛苦,我建议你跳出来。
要不然,我怕你也会成为一个拧巴的父母,世界上多一个不幸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