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补贴的诱惑与代价:命运馈赠的礼物,往往都标定好了价格

趣闻有槽点 2025-03-20 03:07:32

这段时间有个事很火,为了避避风头,所以我在事情消停了再出来说。

政策来的挺猛的,生一个孩子给1万,二胎合计是6万,三胎合计是16万,上升曲线越发陡峭。

此外,媒体很少提到的是,三孩及以上家庭还有择校自由的权利。

什么意思呢?

就是只要在政策后生了三孩,那不要在乎什么学区房不学区房,全市范围内,你就是老大,你说孩子去哪上学就去哪。

无论是给钱还是给权,摆明了就是一句话:生三胎最划算。

【为什么现在才急?】

你能看到很多评论,大致就是批评,为什么现在才急?以前去哪了?

这个就是明显的不了解人性了。

给大家举个例子,2007年,经济学教授徐颠庆和媒体人牛刀打赌,赌深圳2008年的房价。

徐认为,按照西方的经验,深圳房价未来还有很大空间,所以坚定看多。

结果呢,徐败了,道歉了,被全国人民喷,成为当时的笑柄。

但身处2025年的你,自然知道,深圳房价从2008年涨了多少,哪怕2021年以来跌了三成,依然还是高不可攀。

同样的例子,还有董宝珍跟扬韬打赌茅台,有兴趣的可以搜搜。

因此,不是当地不想早提,而是不能提。就跟投资经常说的话,提前一步是先驱,提前三步是先烈。

其实内蒙古的人口问题一直很严重。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内蒙古的常住人口增速就没回正过,一直在不断减少。就这样,依然还是不能早提。

为什么不能早提呢?

一是趋势改变从来都不是戛然而止的。

内蒙古作为国家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是不能逾越国家的政策。前几年国家总人口就是在增加,其他地方还在呼呼的生,人口增长是主要矛盾,那内蒙古人口减少是问题吗?

不是。

所以,呼和浩特乃至其他西部、东北城市提这个政策,只能是在人口减少、新生儿减少成为国家主要矛盾的时候才行。

对大部分人来说,做事如流水,逆水行舟是吃力不讨好的,说不定还会挨骂,顺流而下才最省力。

二是因为转移支付。

大部分国家内部都有转移支付,比如日本,东京收钱,然后转移给小城市和农村。这个没什么说的。

对内蒙古来说,前十几年人口少也就少了,毕竟转移支付不停注入,大家还都有得赚,经济自然也能转起来。但是这几年经济不行了,东边肯定要先紧着自己的财政,那西边的钱自然就不趁手了。于是,西边才发现,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东西最靠谱。

那什么最靠谱呢?

产业?没可能,西部本身就是只能抢点东边不要的。

资金?连产业都没有,资金自然更不可能。

那想来想去,除了采矿,也就只有人口了,毕竟有人在,就有消费。

所以你看,当地政策制定地非常完善,要求人户房一致。

什么意思?

要求父母有一方得是当地户口,要在当地买房,孩子要在当地上学,而且费用是1年1万,逐年发放,三胎10万,至少是要绑定到孩子10岁的。

三胎10岁的时候,加上前面的老大老二,整个家庭在当地都待了十几二十年了,那基本也就搬不走,妥妥地常住了。

政策制定得非常巧妙。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钱其实是由你自己掏的】

一胎1万,二胎6万,没啥意思。归根结底还是冲着三胎去的。

上面说了,三胎到10岁的时候,这个家庭在当地起码待了十几二十年,妥妥的常住了。

那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么多年的花销得是多大呢?

首先是一套房,一方面直接带动税收,另一方面还维持了当地的住房市场,如此才能卖地。

其次是消费。下面是网上的养娃支出线,只算高中及以前,差不多是55万,呼和浩特当地消费低些,但是一个孩子三十万肯定打不住吧?

那三个孩子就是百万,再算上两个人的花销呢?

对于当地来说,这就是妥妥的消费啊,带动当地经济运转。就跟大染坊里陈六子说的,钱一转,利就来了。

要知道,这些人本来是要流入外地的,还有很多是被政策吸引来的,那这部分钱本身就不是当地的,现在来了,只是给他们个分成罢了,当地还是拿大头的。

至于很多人认为当地人生三胎,当地就亏了。毕竟当地人本来就要买房,本来就要生一胎甚至二胎,现在还要给他们补助一万和六万,不是亏了吗?

但是,你看看政策就知道知道制定得多么巧妙了。

一万、六万算什么,人家招招都是为了引你生三胎。你不生三胎,孩子没法去最好的学校。那你是生还是不生?

生了,那就是增量。大部分家庭,顶天到二胎,现在你生了三胎,全家五口还被绑定在当地起码十年,这是不是又是一种增量呢?

不生,我至少也绑定住你了,免得你哪天突然想去外面打工,跑了可咋整。而且,只要你在当地,这些钱还不得消费掉,迟早还是要回归国库。

所以,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钱本来就是你来掏的。

只不过呢,以前你不确定要在哪掏,有可能北京上海,有可能杭州成都。但是,现在,人家为了拿到你的大头,给你个小头又如何呢,毕竟你肯定要在当地了。

还是赚的。

【这么大块肥肉,吃还是不吃?】

利润面前,不动心是不可能的。

但是,你得想清楚,你究竟是吃肉的人呢?还是被钓上来的鱼呢?

最适合吃这块肉的是谁?

一是当地铁饭碗。你拿到铁饭碗,那你本身就要在这常住了,三胎又跟晋升等很多东西挂钩,现在又有补贴,那你吃这块肥肉,也没啥大问题。

二是大城市赚到钱后回老家的人。人家本来的目标就很明确,就是在大城市赚钱,然后回老家花,打个维度差。现在竟然还有补贴,那无论一胎二胎还是三胎,你想生几个就拿相应的钱呗。终究是赚的。

但是,那些本地赚钱本地花的人,那你就量力而行。看看上面那张养娃支出线,你本身就要负责孩子到大学乃至大城市买房的,那你就别赶这个热闹了。手里有钱,生几个随意。要是没钱,别冲着这块肥肉流口水,量力而行最好。

至于那些看了政策想去当地的,或者本来要去大城市闯荡,看了政策决定不去的,我劝你消停消停。

就算你拿到16万补贴,孩子也去了最好的学校,可是这就完了吗?

你的孩子去了最好的学校,那考上大学的概率就会高一些。那么,考大学,你说她去大城市的概率高,还是留在当地的概率高?

如果他去了大城市,怎么扎根?靠当地10.7万的人均GDP?

要知道,内蒙古的财富很多集中在鄂尔多斯、包头的矿产和乌海的化工。你个外地人,能从里面分到羹吗?

大概率是被平均的命。

那这几万,顶了天16万,买断你的一辈子,买断你去大城市为孩子铺路的机会。

你觉得值吗?

结语

可以预见的是,目前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地方会跟进,而且金额也会不断刷新,现在的金额还远远不到能够给出的上限呢。

最后,还是赵本山那句话,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

量力而行最好,不要强求。

0 阅读:0

趣闻有槽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