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毛主席收到一封告状信,看后一脸严肃地吩咐:去把叶剑英喊来

历史也疯狂了 2024-08-02 00:53:19

张作霖离世后的第25年,儿子张学思当了新中国的海军参谋长。1949年初,国民党海军在上海趁乱起义,毛主席意识到,除了陆军,空军和海军的发展对新中国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他委托远在东北的张学思着手建立我国的第一所海军学校。

张学思和东北局的革命干部对军委的指令十分重视,各位同志为此反复开会商议,力求结果最优。最初,他们将海校的选址定在了葫芦岛,但是,经张学思的细心考量,发现葫芦岛常受国民党的飞机轰炸,敌特活动猖獗,若坚持原定方案,恐于该校的后续建设并无益处。

张学思连夜将他的顾虑通过书信上报给毛主席,主席看后,对信中的缜密分析深表赞同,不久之后,军委决议海军学校的校址定于安东。

学校初步落成后,身为副校长的张学思可谓殚精竭虑,彼时,学校的干部少,懂海军知识的人就更少。因此,他不仅要操持学校后勤的补给,还要参与学生们的培训,工作十分辛苦,然而,即便如此,年轻有为的张学思也没有让毛主席失望。

1955年在共和国的授勋仪式上,张学思被授予少将军衔。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在他去世两年后,张夫人竟将一纸申冤信送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的工作台前,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暮年时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一、初遇挚爱

遇到谢雪萍的时候,延安城里的嫩草已经适时抽出了新芽,不久前,张学思刚依照调令来抗日军政大学开展工作,相离不远的延安女子大学经常举行报告会,张学思空闲时,就会和同志们一起去观摩。

人稍多时,张学思总喜欢远离人群,一个人读书。一次抬眸休息,张学思看到了与他一样沉迷文字的谢雪萍。谢雪萍虽然出身雇农,周身气质却文雅沉静,尽管年幼家贫,可她没有放弃读书识字的机会,正因其表现优异才得了军中推荐,来延安上学。

张学思回去后,脑海中的那抹倩影总是挥之不去,淡淡的书卷气和不凡的见识的确比艳冠群芳的容貌更令人难忘。经过几次的交流接触,张学思更加坚定心中所想。

为此,他鼓起勇气拜托军中的一位大姐做媒,暗中询问谢雪萍的意思,看自己是否可以追求她。在抗大张学思虽然军职不高,也算得上年少有为,小有名气,所以谢雪萍在来往之间也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早一步新芽不发,晚一步错过谷花。”1940年,张学思和谢雪萍在根据地同志们的祝福下结为伉俪,此后三十年风雨同舟,从未相负。

二、有幸入党

张学思生为军阀之子,有机缘投身革命并非偶然。

1928年,张学思第一次走出宏伟阔绰的大帅府,进入学堂读书,在这里他不与人提起他的身份,反而时常主动交朋友。

其中与他最为要好的便是王金竟,王金竟虽然年龄不大,却饱读诗书,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张学思思维跳脱,勤奋好学,因此二人很谈的来。

在私下,王金竟经常给张学思介绍有进步意识的文章读物,张学思对共产主义的了解就是起于那时,后期能加入共产党,挚友王金竟算是引路人。

从奉天学堂毕业后,张学思听从老师的建议,前往北平进修,在这里他接触了很多革命义士,除了对他们英勇的爱国精神敬佩外,张学思也非常认同我党的指导思想,1933年他在王金竟的介绍下正式加入共产党。

张学思在队伍里十分低调,适应能力也很强,军中条件艰苦,他从不抱怨一句。上面指派的任务他总是第一时间完成,因此深得首长们的欣赏。

七七事变后,张学思奉命率部支援前线,这虽然是他第一次带兵指挥战斗,却没有一丝慌乱,当时,接应他们的兄弟部队就在城里,张学思事先没有接到情报,在不知有援军的状态下,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胜仗。

1938年调任延安后,张学思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主席,在他心里共产党的领导人大概是伟岸光鲜的。见了面才发现,这位首长伟岸有余,却不光鲜,甚至所穿的衣物都打着补丁。对此,他心里深受震撼,知道共产党爱人民是言行一致的。

在交谈中,毛主席关切的问道:“你在延安生活的如何?有什么需要可以告诉我。张学思十分感谢毛主席的关心,但他表示:“主席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和战士们同吃同住也不苦。”

抗战胜利后,张学思奉命赴东北主持工作,彼时国民党反动势力经常在东北地区烧杀抢掠占据土地,局势不容乐观。张学思使用少帅张学良之弟的身份,顺利收回了不少城镇。

后来重返故乡,帅府也成了将军的伤心地。主政东北期间,随行的同志多次建议张学思回旧居看看,每次提起,他总是默默摇头。想想此时距离老帅离世已经过去21年,西安事变后兄长又被蒋介石囚禁,不回也并非不牵挂,而是怕平添伤感。

东北局势渐趋平稳,张学思又接到了军委的指令,要在这里筹建一所军校,他马上打起十二分精神,为了国家的发展他一刻也不敢懈怠。可喜的是,经过各位同志通宵达旦的努力,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张学思成功带领我国第一支海军方队接受了群众的检阅。

“四少爷是奉天大帅府里,为共和国长出的一根反骨。”若到此刻张学思就可以卸去琐事,平淡余生,也算是圆满无暇。奈何人间偏偏没有那么多功成身退。

三、抱憾落幕

林帅当上国防部长之后急于夺权,而新成立不久的海军便成了他的目标,他常在军委会议上借口部队“不听话,没成绩,不团结”给相关人员定罪,明眼人都看得出,此举的目的是排除异己。

有很多干部为求自保,都纷纷在林彪的淫威下缴械投降,只有张学思不服从他的无理要求,坚持维护那些被冤枉的同志。睚眦必报的林帅自然不会放过他。

1967年,林帅指示亲信李作鹏以开会的名义将张学思骗出居所,并以“与国民党有勾结”的罪名将其关押。期间专案组数次调查都找不到张学思的错处,曾一度想撤销他的罪名,可是死对头林彪始终不肯点头。

张学思被林彪一行人野蛮地关押了三年,甚至生病也不为他请医生,连周总理下达的红头救治文件都要扣下,1970年5月29日,张学思终因器官衰竭含冤故去。

九一三事件发生之后,1972年,张学思的夫人谢雪萍将丈夫的遭遇尽数报于毛主席,主席看后老泪纵横,当即叫叶剑英同志前来,嘱托他彻查此案。

三年后,海军召开大会,张学思的冤案得以平反,他的骨灰被迁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昔年澄名已还,将军英灵可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