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胜晚年向儿子吐露心声:除了毛主席,最敬佩罗帅,这是为何?

历史也疯狂了 2024-08-02 01:06:56

众所周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身威信,让下属发自内心的敬佩,而开国元帅罗荣桓就是这样的一位领导者。

罗荣桓出生于江南水乡,家境富裕,年仅5岁便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读书识字,与一些活泼好动的孩子不同的是,他性子安静,每当读起书来,总会沉迷其中,然而,沉迷读书并不等于死读书,读书之余,他也常常思考,对书中的内容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随着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罗荣桓也被父亲送到了新式学校就读。在这里,他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时,树立了报国之志。当然,此时的他从没想过自己会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一心只想着成为一名建筑师,走实业救国的道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他专门征求了老师的意见,之后,他在老师的建议之下来到了长沙求学。

这一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之年,学生罢课,工人罢工,无数的仁人志士纷纷响应,用自身微薄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祖国,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毛泽东就是在此时创办了《湘江评论》。《湘江评论》发刊之后,收获了一大批青年读者,罗荣桓就是其中之一,他对报纸中传达的反帝反封建思想非常认同。也正是因为这份刊物,他记住了毛泽东这个人,并深感敬佩。

正所谓:“了解的愈多,认识也会愈加深刻。”这句话就很好的印证了罗荣桓的心理发展过程。毛泽东的事迹传的越多、越广,他就对其越了解、越敬佩,因此,在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时,他遵循内心的想法,加入了起义部队,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自加入毛泽东所在的部队后,罗荣桓一直追随在其身边,对其思想也非常认可,尤其是其认为领导干部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思想,就备受罗荣桓的推崇,并践行到了实处。

大家都知道,在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战士们过的非常辛苦,特别是在持续多日的行军过后,战士们异常疲惫,士气难免会低沉下去。每当这个时候,一些干部总会通过斥责的方式让战士们打起精神,却收效甚微,毕竟,战士们都是活生生的人,疲惫在所难免,斥责不仅不能鼓舞士气,还可能会起反效果,激起逆反心理。

面对这样的境况,罗荣桓总会语重心长的对负责的干部们说:“作为领导,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表示,作为领导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以真心换真心,给战士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方能上行下效,让战士们发自内心的信服。

就这样,在罗荣桓的领导之下,干部们很快与战士们团结在了一起,士气也随之提升。

作为罗荣桓属下之一的黄永胜,就是在罗荣桓的关怀之下成长起来的。相比别人,黄永胜管教下属时,喜欢采用体罚等方式,手下的士兵经常在私下议论他,觉得他过于严苛。消息传到罗荣桓那里时,罗荣桓专门找到他,与他探讨了管教下属的方式,希望他能对下属温和一点,而不是采用武力镇压的方式。此后,他一改之前的体罚手段,开始与战士们讲起道理,战士们也开始发自内心的信服他。战士们的转变也让他对罗荣桓更加信服。

晚年时期,当儿子问黄永胜最好的上级是谁时,他总会说:“除了毛主席外,最敬佩罗帅。”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排在第一位是无可非议的,更何况,连罗帅都深受毛主席思想的指引,能说出这句话,可见他发自内心的敬佩罗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