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华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皇朝,所以许多人对它的灭亡十分感兴趣。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一句话是“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这句话有一定道理,然而明朝真正亡于倭奴。那就让我们从倭奴侵扰明朝导致的蝴蝶效应来看明朝灭亡。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将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且巨大的链式反应(即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最常见的例子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惟元世祖数遣使赵良弼招之不至,乃命忻都、范文虎等帅舟师十万征之,至五龙山遭暴风,军尽没。后屡招不至,终元世未相通也。(明史·倭奴传)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此时的明朝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然而就在一百年前,元世祖发动了两次讨倭战争,但因为台风干扰,元朝两次讨倭失败。所以元朝末年时,倭奴十分轻视元朝而骚扰中华东南沿海,成为最早的倭患。
(李文忠)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倭奴,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明史·李文忠传)
此时倭奴对明朝十分害怕,担心明朝征讨,便派人向明太祖入贡,对明朝十分恭敬。当时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知道倭奴狼子野心,请求明太祖派兵伐倭。可明太祖鉴于元朝两次讨倭失败的教训而犹豫不决,加之倭奴主动称臣又使得明朝失去了伐倭的理由,所以明太祖就否决了李文忠的建议,允许倭奴纳贡,册封倭奴权臣为倭奴国王,向倭奴颁发“勘合符”,开始了明倭勘合贸易。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反对建文帝削藩而引发靖难之役,明朝陷入内乱,倭患再次趁机骚扰东南沿海。不过靖难之役很快结束,朱棣登基称帝,倭奴只得再次向明朝表示臣服,还处死了骚扰明朝的倭寇。朱棣对此十分高兴,就没有派兵伐倭,而是继续勘合贸易。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惨败,明军损失多达二十万。明朝由盛转衰,然而此时明朝实力仍然强大,所以倭寇不敢肆意骚扰明朝。
明朝第一次严重的倭患在嘉靖时期,嘉靖二年(1523年),倭奴的两个诸侯细川氏和大内氏势力为了获取对华贸易资格,于是争相派遣贸易使团前往明朝入贡。结果两个倭奴使团在宁波互相攻杀,还波及宁波居民。明军于是出击平乱,但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等官兵战死。
嘉靖帝大怒,于是切断明朝与倭奴的贸易。可倭奴不甘心丧失从对华贸易获得的巨额利润,于是在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大肆烧杀抢掠,引发了嘉靖倭乱。然而嘉靖帝消极怠政,导致倭患持续了十余年。直到戚继光等名将努力剿倭,才结束了此次倭患。
明朝第二次严重的倭患在万历时期,万历二十年(1592年)时倭奴权臣羽柴秀吉见明朝衰落,竟然妄想征服中华,于是悍然入侵明朝藩属国朝鲜,明军于是抵御倭奴,是为驱倭战争。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羽柴秀吉病死,倭军又在战场上屡次失利,不得已撤军,从而结束了此次战争。为了应对此次战争,明朝耗费白银超过1500万两,调动兵力超过12万人次,伤亡4万多人。
本身明朝在16世纪就已走向衰落,为了平定倭患与驱倭战争耗费大量白银与兵力,使得本就日落西山的明朝更加衰落。而明朝参与驱倭战争使辽东兵力空虚,导致清太祖努尔哈赤得以在辽东崛起。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明朝为了平定辽东的军事需要不得不加征辽饷。然而明末正好遇到小冰河期,气候异常导致自然灾害严重,本就生活困难的百姓不满朝廷加征赋税,于是奋起反抗。
崇祯十年(1637年),明朝为了镇压民变,不得不加征剿饷。然而明军在辽东屡次失利,明朝不得不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加征练饷。结果三饷导致百姓生活更加困难,民变也越来越严重,最终使明朝在崇祯帝时灭亡。
很多砖家都搞不清楚明朝灭亡的教训是什么,就往宗室方面扯。明朝灭亡就是对官员士绅过于优待,对功臣戚继光反而苛刻。而后者是明朝灭亡的最主要的推手,从李成梁开始到辽东军阀搞了个养寇自重(割明朝身上的血,流干就完蛋了)。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
丰臣秀吉间接助攻努尔哈赤
明亡于多种意外,,而且止于永历皇帝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