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咱们来聊聊怎么教孩子们搞定人物描写。溪老师发现,好多五年级孩子写起人物来,不是成了流水账,就是给人贴了个标签,感觉少了那么点儿灵魂。
但其实,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四篇课文——《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和《刷子李》,简直就是一套隐藏的“人物描写秘籍”。只要我们跟着课本一步步走,保证孩子们能从“乱写一通”进化到“刻画入微”。


咱们先弄明白,这单元的课文到底在教啥?
第一点,课文里的人物故事,那可是教咱们“全方位看人”的绝招。
实际上,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只有两篇课文,是《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其中《人物描写一组》包含《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三篇作品。现在我们按课文顺序来说明。
第1篇是《摔跤》,讲述小嘎子和小胖墩的那场摔跤比赛,简直就是动作与性格的完美结合。小嘎子蹦跶得像个小兔子,总想耍点儿小聪明,一看就知道是个机灵鬼;小胖墩呢,稳如泰山,全靠一身力气,实打实的憨厚孩子。这告诉我们,动作描写里藏着性格的秘密。

第2篇《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里的祥子,外貌描写那叫一个绝!不是简单地写他高矮胖瘦,而是抓住了特点,比如“铁扇似的胸”、“直硬的背”,不光让人觉得他壮实,更像是在看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努力生活的画面跃然纸上。

第3篇《两茎灯草》里的严监生,临死前还盯着灯芯不肯咽气,这典型的“守财奴”形象,通过一个细节就活灵活现。
咱们得教会孩子,写人物得抓住那件“最特别的事儿”,哪怕是个小细节,也能让人物“活”起来。

第4篇《刷子李》是人物描写的佳作,正面写他刷墙时“穿黑衣不沾粉”的高超技艺,侧面再通过徒弟曹小三的心理变化来烘托,这就是“正反结合”的高级写法,让人物立体感十足。

第二点,写作技巧嘛,就像升级打怪,得一步步来。
这四篇课文,简直就是“人物描写的四个阶梯”。
第一阶梯:动作描写。跟着《摔跤》学,把动作拆成“小动作”,比如“蹦来蹦去”、“推拉拽顶”,写出来就生动得不得了。
第二阶梯:外貌描写。别老一套“高矮胖瘦”,学学《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像画家一样“抓特点”,比如“脖子几乎与头一般粗”,一下就把祥子的结实劲儿画出来了。
第三阶梯:用具体事例表现性格。就像《两茎灯草》里的严监生,他的“吝啬”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舍不得多点一根灯芯”这个事儿表现出来的。
第四阶梯:正反面结合。看看《刷子李》,正面写他的本事,侧面再通过别人的反应来烘托,人物就更立体、更鲜活了。


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接下来,溪老师则设计一些活动,让孩子们从“看懂”到“会用”。
这里,溪老师在班里进行一个“班级人物志”主题活动。活动分三步走。
√第一步:观察身边的人。
让孩子们选一个同学,用“放大镜思维”记录他的特点。比如外貌上,他的眼睛笑起来像啥?例如:勇勇的眼睛笑起来像两道弯月亮等。
动作上,他做值日时最特别的动作是啥?
典型事例上,他做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事儿是啥?
√第二步:用“课文技巧”写片段。
模仿《摔跤》写动作,比如“勇勇一拿到球就像小猴子一样窜了出去,左躲右闪,眼看要射门了……”。
模仿《刷子李》写侧面,比如“全班同学都盯着他的作业本,连平时最调皮的小亮都凑过来瞅了两眼”。

√第三步:汇成班级文集。
把所有片段整理成《我们班的“小名人”》,再配上照片和插图。完成这些后,很多孩子们成就感爆棚!
另外,溪老师给不同孩子“不同的梯子”。
写作困难的孩子,溪老师用“填空式模板”降低难度。比如,“-----是个(性格词)的人。你看,他(外貌特点),每次(典型动作)时,总会(具体事例),就像(打个比方)。”
学有余力的孩子,咱们给他们“升级任务”。比如对比《两茎灯草》的严监生和《儒林外史》里的其他人物(比如范进),看看不同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啥不一样,写一段“人物对比小短文”。
最后,家长们也别闲着,在家也帮孩子练习人物描写。

好啦,咱们就聊到这儿。希望这些小技巧能帮到大家,让孩子们在人物描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写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