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饼干蘸茶香:老舍在伦敦写的课文,为何温暖中国课堂80年?

迎曼溪学 2025-02-25 11:16:48

朋友们,时光回溯到1936年的伦敦,冬夜里的泰晤士河畔,煤气灯在薄雾中洒下朦胧的昏黄。

在那座狭窄的阁楼中,老舍正蜷缩在羊毛毯里,地板上铺满了稿纸,他手中的笔在纸上飞舞。

旁边的粗瓷杯里,红茶早已冷却。一块被茶渍浸染的饼干,孤零零地躺在揉成一团的报纸旁边。

楼下的房东太太正用尖锐的声音抱怨着“东方房客带来的怪味”,而他,却忽然停下了笔,望着窗外的浓雾,嘴角勾起了一抹笑意。

此刻,《二马》中的马则仁、李子荣等角色,正带着大英帝国的傲慢与偏见,从字里行间跃然纸上。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老舍那些被收录到语文课本的作品,以及背后的故事。

文学的温度在人间烟火里升腾

三十载光阴如梭,我们的孩子翻开语文课本,读到《猫》中那句“它要是决定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他们或许不会想到,那位写下这些文字的老舍先生,曾在异国他乡的寒冷冬夜,以同样的幽默笔触,描绘过一只总爱偷食饼干屑的英国老鼠。

那只在《猫》中“用身子蹭你的腿”的毛茸茸的小家伙,与伦敦阁楼里那个孤独的“教书匠”,跨越时空,共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真正的文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深植于生活的烟火之中。

当时,老舍在伦敦的五年,生活拮据,连烧火用的煤块都要精打细算。但是,他却将这份苦难咀嚼成了满纸的幽默。

《二马》中,中国人给古董店擦玻璃的辛酸,正是他蜷缩在壁炉旁,呵着手取暖时写作的写照。

《母鸡》中那位“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的泼辣母亲,则是对房东太太“英式咆哮”的艺术加工。

而后来入选课本的《草原》,那“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的宁静与壮美,又何尝不是泰晤士河畔的游子对故乡深情的凝视?

当东方学院的英国学生嘲笑他的长衫布鞋时,他偏偏要蹬着老北京的千层底,在伦敦的街头巷尾唱起快板书,那份混合着心酸的自尊,最终化作了《北京的春节》中“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的热闹与甜蜜,在教科书中代代相传。

老舍文字的跨洋滋味

如今,我们再次翻开那些被阳光晒得暖洋洋的语文课本,总能感受到一丝来自英伦的水汽。

《养花》中“暴雨如注,墙倒屋塌”的惊心动魄,仿佛是伦敦雨季在记忆中发酵出的夸张与离奇;《母鸡》结尾处“它负责、慈爱、勇敢,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的感悟,又如同那个在异国他乡饱尝白眼,却依然坚持给国内刊物投稿的年轻人,终于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与慰藉。

就连那些入选教材时被反复探讨的“京味儿”语言,细细品味之下,也似乎融入了英式幽默的巧妙与机智——就像一块融合了砂糖的豌豆黄,甜而不腻,醇厚中带着独特的棱角。

曾经,在博物馆里,有读者有幸见到了老舍当年在伦敦的借书卡。

那张泛黄的卡片上,《狄更斯全集》《莎士比亚戏剧》等书籍的借阅日期密密麻麻,边缘还残留着疑似茶渍的褐色痕迹。

那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猫》中的那句“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我们可以想象到,就着凉茶啃着黑面包的老舍,正用眼睛偷偷捕捉着英国文学的营养,书写自己的人生。

结语

朋友们,在教科书里,当我们领略趵突泉的垂柳轻拂过《济南的冬天》,蒙古包外的篝火照亮了《草原》的夜空,四合院里的金鱼缸摇碎了《养花》中的月光。

但我们不应忘记,这些入选教材的经典之作背后,站着一位在伦敦阁楼里蘸着茶香写作的中国先生。

在字里行间,他不仅教会了孩子们比喻与拟人,更教会孩子们如何在世界的冷漠与偏见中,用文字坚守自我、温暖彼此。

※以下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老舍的经典作品及其主要内容:

1. 《草原》

学段:高年级课文(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内容:记述老舍初次到内蒙古草原的所见所感。描绘“一碧千里”的自然风光,描述蒙古族同胞热情迎客、主客联欢的场景,体现民族团结的主题和“蒙汉情深”的情感。

2. 《猫》

学段:通常出现在中年级(如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内容:通过细腻的观察,描写猫性格的“古怪”——时而贪玩,时而尽职;高兴时温柔,不高兴时冷漠。文章以拟人化手法展现猫的灵性,表达对猫的喜爱,同时隐含对生命个性的尊重。

3. 《养花》

学段:部分版本教材(如北师大版)。

内容:以朴素的语言讲述养花的乐趣与感悟,如“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既写劳动之趣,也暗含人生哲理:热爱生活,接受得失。

4. 《母鸡》

学段:常与《猫》搭配学习(如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内容:作者起初讨厌母鸡的聒噪,但看到它成为母亲后保护小鸡、无私付出的行为,转而赞美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通过对比,歌颂母爱的伟大。

5. 《北京的春节》

学段:高年级(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内容:详细描写老北京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从腊八到正月十九的每个环节(熬腊八粥、贴春联、守岁、逛庙会等),展现民俗文化的热闹与温情,传递对传统节日的珍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