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坛群英荟萃,才子英豪层出不穷。柳永出身官宦,却屡次科场失意,长期与市井歌妓相伴,其词因而充满了一种烟火气。他善用俚语,愿意创新,经常在作品中铺叙羁旅愁思与男女情长,并极大地影响着北宋之后的词坛。
苏轼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坚韧不屈、豁达乐观。他的诗词题材广泛,雅俗共赏,豪放又不失婉约,还在文人雅趣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深刻哲思。下面欣赏两首《蝶恋花》,柳永的作品饱含哲理,苏轼的佳篇描写细腻。

蝶恋花 北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原名三变,其词多写市井生活、羁旅行役,旋律优美、风格细腻,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柳永的这首《蝶恋花》看似一首情词,其中却蕴含丰富哲理,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受。

主人公在高楼上极目远眺,微风轻拂、吹动思绪,无边的春愁如暮霭一般从天际涌起。远处青草如烟,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显得朦胧而迷茫,更添几分惆怅。才子默默无言,孤独之感则早已溢于言表。
此情此景,恰似人生中的迷茫阶段。人们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前路漫漫,吉凶难料,不安与迷茫如同从天际蔓延而来的愁绪,难以驱散。

为了摆脱痛苦,主人公便开始放纵自己、借酒消愁。他勉强寻欢作乐,却依然无法驱散心中的愁苦。主人公更因非常执着而日渐消瘦,不过即使衣带渐宽,他却始终无怨无悔,甘愿为心中的目标而日渐憔悴。
词人似乎在提醒大家,人们在遭遇困境时,常会试图寻找短暂的逃避方式。然而逃避带来的 “强乐”终究无法解决问题,短暂的欢愉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唯有直面问题,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
在人生道路上,为了实现梦想,必须经历无数磨难。即便身心疲惫,也不应轻易放弃,唯有一直坚守,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全文通过主人公的情感起伏,生动地诠释了人生在迷茫与坚守之间的抉择,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蝶恋花 北宋·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苏轼的诗词在题材拓展、风格创新、艺术手法运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东坡先生的这首词创作于他担任杭州通判期间,当时他客居异乡,心中时常感到孤寂难耐,于是便赋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暮春时分,芳草衰败,词人客居异乡,不知不觉就到了清明时节。黄昏之际,独处小院,词人不禁想起过往的离别场景。此时落花满地,耳边又不断传来鴂鸟的啼鸣。
“落红”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啼鴂”代表了春归的意象。落花遍地、啼鴂哀鸣,二者交织,描写细腻,营造出孤寂和凄凉的氛围,抒发了词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下阕抒发感慨,故乡看似近在咫尺,却因为种种阻隔,就像远隔天涯。苏轼极目远眺,望眼欲穿,却始终无法得到亲人的消息,于是便情不自禁地开始伤感。
五更时分,美梦破碎,先生从思念的梦中惊醒,内心痛苦万分。远处传来了凄厉的号角声,在朦胧月色下映衬下,梅花落的曲调更加让人感到心碎。“梦破”二字,点出虚幻与现实的落差;“角声、梅花月”,强化了词人内心的伤痛。
在异乡漂泊,每当夜幕降临,思乡之情便悄然蔓延。家乡是起点,也是心灵归宿,无论走了多远,那份眷恋始终牵引着人们。苏轼的这首词让后人懂得,故乡是心底最柔软处的一抹温热,也是岁月洪流中永不褪色的诗行,时刻慰藉着疲惫和失意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