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故道,走进柳青河滩,见证黄河古今之变,从大河东流的波涛声中,去探索那些依存或正在消失的古迹,犹如"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
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席慕容》)。
白云阁

(新复建的白云阁)
白雲阁:这座古老的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坐落在村南的大路中央,阁底层拱门南北通透,据考究是一位乐善好施的大盐商捐资所建。
据传,自浚县淇门码头水系不畅,通往燕京的官道受阻。官府另辟自大名府南下黎阳、小河、新镇、兴隆集巜延津县丰庄镇寇庄村集》经过河道村,穿九龙(现在的马庄无梁庙)直达古城开封的又一驿道,俗称"盐路”。其用途:是要把天津长芦(长芦盐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长芦是我国四大盐场之一,生产海盐产量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生产的海盐,由政府控股的盐商从这条驿道上贩往中原各地,同时又带动廪延①之地熬制的"小盐”和土碱同时上市。
某大盐商往返商道病于河道村庙院,在河道村先辈们精心护理下,取庙前"透灵碑"上面的'朱砂’为引药,熬煎中药病愈。为感恩父老乡亲,捐资建此阁以表答谢,落成开光之日。恰逢谷雨,膜拜的善男信女颇多,大戏数天,人山人海,日聚成会,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以庙会,谷雨庙会,俗称谷雨会,沿袭至今。达数百年而不衰,成为古老的和现代的贸易集市,从远古的易货经营,(例如:鸡蛋換盐,两不找钱;黄豆换豆腐;红薯换白菜…等。)到后来的货币交换,(一盒火车头烟9分;一盒火柴2分,一斤小麦0·25元等)
乃现实的数字扫码经营(经济腾飞的今天,手机一点,支付成功)。承百年文脉,留下一页,千古不朽。
此阁由阁基、阁楼上下两部分组成。如盘石虎卧"盐路"之上,通透南北之盐路,疑似城楼;阁顶:四梁八柱,青瓦朱楹,翘首四角,五脊六兽,飞檐八方,金碧辉煌,群庙(曹姑姑庙、老奶庙)并挺两旁,气势雄伟,古朴大方。史上有浚县南大门之称。
1958年,贬旧拆庙,白云阁毁于一旦,青砖废瓦貢献于正在建没中的寇庄乡政府大院的基建材料。
2008年,一些古迹文物爱好者。往返各地寻史查资,并化缘集资周边数村,筹集资金8万余元,能工巧匠义务施工,按原貌如始之地,重建长20余米,宽6米,高10米的新白云阁。阁载乡情,心之所向,永留其芳。黄流南望,悠古之隅,尽显沧桑。
百年老屋

这座古屋承载乡村的历史和文化,见证了岁月沧桑和变迁,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
这座老屋,始建于中华民国三月初八。房主:鲁得政率弟鲁德本仝修。历经百一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彰显出其坚韧和耐久性,同时也传递着乡村传统建筑技艺的精髓。
这座古屋的设计和建造,充满了当时河道村先辈的智慧和特色,不仅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还代表着河道人的勤劳和才知,蓝砖青瓦,二十多斤重的蓝砖,村匠人们一块块砌成高墙,依当时的条件,提升那么多基建材料实属不易。排排扣列的青瓦,小勾滴水紧扣,五脊六兽飞挂四角八方;木制门窗,以龟背图形的花样嵌在窗上,古朴大方。
这座古屋虽历经百年,仍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和独特的魅力,矗立在现代建筑的楼群之隅。流淌着乡村的气息和历史印记,让人感受到乡村的朴实和热情。
嘉庆三年鲁德殿所创造的西厢楼阁,道光年间修建的主堂上房属一群体的鲁家大院,免遭战乱,后辈为建新舍,毁于80年代。现仅在老屋一座。
老海墙

老海墙,其实就是寨墙,横贯河道村北1000米之长,高达丈把余高,自东向西至后街老枣杏园,除主要路口留通道豁口外,其它衔接无缝,延绵起伏,壮观气势,护佑着河道村免遭北风的侵袭和匪患的骚扰。
顺治《胙城县志》云:凡名屯,寨者,皆明初迁,便是寨的最早由来。
清咸丰年间,大规摸修建寨堡在豫北兴起,足以佐证,河道村北那段"海墙”也始于此时。源于嘉庆后期,捻军乱世到抗日战争结束的百年里,一直饱受土匪兵乱之患,历经"天主教、土、伪、顽杂"及各种会道门的杀戮之难和风沙水灾之苦,先辈人在村修座寨堡,也是当时民众所望,先民们付不起修寨墙的巨资耗费,仅修村北,也不乏其因。一部村寨史,就是一部血汨史,一部抗击天灾人祸的斗爭史。
1963年大雨,整个豫北瓢泼大雨时断时续,从农历六月初四一直下到六月十九,整整半月之久,河道洼地水满,平地载舟,本村民居土坯房80%的房屋倒塌,部份农户宅院北迁,老海墙是理想之地,从那时起,老海墙被新迁宅户逐年占据,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老海墙亦不复存。
老农会遗址

革命的火种在河道村燃烧,以鲁兴茂、鲁德水、姬太聚、鲁光佩…等为代
表的贫民协会在这里诞生,夜聚明散,旧时盘踞在新镇、大屯、柳卫、寇庄的国民党反动势,三打农会而不灭……
(来源:《河道村志》 整理:鲁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