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在延津
杨硕
在延津县文物保护单位——胙城城隍庙东厢房里的一架台岸上,摆放着一条两米多长、上覆黄绸的木龙。掀开黄绸布,但见木龙用枣木刻制,油光可鉴,龙头龙须活灵活现,摇头摆尾四爪匍匐,仿佛一动就会腾空而起。那么这个木龙怎么会摆放在这儿?在它身上有什么故事呢?说来它还和我国古代著名的外交家张骞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呢!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西汉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故里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000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他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100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宝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张骞因为出使西域,建立奇功,以致后人对他予以神化。
传说汉武帝为了治理好黄河,便派张骞去寻找黄河上游源头,张骞乘槎(木筏)溯水而上,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穿过荒无人烟的地带,到达一座人烟稠密的集镇,男耕女织,秩序井然。他走进一户人家,见这家的女主人正在织布,其丈夫牵牛饮水。张骞很诧异,向他们询问:“这是什么地方呢?”
男主人指着牛正饮水的河道说:“这是天河。”女主人把支撑织机的一块石头送给张骞,张骞带回后,被见多识广的东方朔认出,说这是天上织女织机上的镇石。
后来,“张骞乘槎”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出使远行。
延津东北部原先叫作南燕国,位于现在的延津县王楼镇大城村、司寨乡大庞固一带,隋朝改为胙城县。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胙城县治所圮于河患,县尹石仲杰将县衙西徙35里于华里店(即今胙城)。清雍正五年(1727年),胙城县废止,所辖区域并入延津县。(县城即现在之塔埔)
相传张骞自西域返回不久,又奉命东下寻找黄河下游尽头。一路上马不停蹄,风餐露宿,这一年清明时节,张骞一行来到南燕国,出于对当地风俗的尊重,遂到城南一公里处的龙潭龙王庙(今延津县王楼镇吴杏庄和张杏庄之间,现为吴杏庄小学处)降香。
张骞降香事毕,看到龙王庙一旁的龙潭碧波荡漾,心中欢喜,就想用清水洗把脸,但摘下帽子却无处存放。这时,他忽然看到远处水面上正漂着一截木桩,心想如木桩再漂近些能放上帽子多好啊。正在考虑时,却见木桩向他慢慢漂来,漂到跟前就一动不动了。张骞细看木桩,枝枝叉叉,老枝虬髯,酷似一条卧龙,他顺势将帽子挂在“龙角”上。浴面后,张骞顿觉神清气爽,心情愉悦,就想骑上木龙玩耍一番。恍惚间,张骞刚骑上木龙,谁知那木龙却腾空而起,冲云破雾,飞上了天空。
不大会儿,张骞蓦然看到眼前云雾缭绕,金碧辉煌,飘飘然身处天宫之中。又见数位天仙婀娜多姿,翩翩起舞,更有那九天仙女手持金针,穿针引线,绣制龙袍,忙得不亦乐乎。张骞诧异不已,走上前去就问道:“这是为谁而绣,这么好功夫?”众仙女低头答谢道:“为张骞缝制,他快要称帝了。”闻听此言,张骞大惊失色,随即又慷慨激昂地说道:“我张骞乃大汉忠良,出使西域,乃圣命所为。今查找黄河源头和出口,也是为了治理黄河找寻相关依据。子文身为汉臣,舍身为国,造福天下,自是义不容辞。若让享乐称帝,则是万万不可的,感恩上天恩意。”言毕,即转身骑上木龙返回凡间。
张骞连至高无上的皇帝都不当,充分说明了他品德高尚,心系人民。其辞帝让贤之举,感天动地,在这一带被百姓传为佳话。
张骞走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专门在杏庄村修建了“张相公祠堂”,塑造了张骞神像,与孔圣人并列,供奉在五尺高的神台上。他骑的这一神龙,也被人们从水中捞出供奉于祠堂内,并给它穿上黄袍。日常祭拜者络绎不绝。到了隋代,南燕国又改名胙城县,后来胙城县被大水淹了,便西迁华里店后,于是华里店又改名胙城,人们又做了一条木龙供奉于胙城城隍庙内。
现在胙城城隍庙里敬奉的木龙,为20世纪80年代末胙城人民仿制。2022年秋,陕西汉中市张骞纪念馆工作人员一行,还曾专门到胙城城隍庙考察木龙升天的传说故事。
木龙升天的传说,证明了延津县历史的悠久,寄托着延津人民想象力的丰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延津人民对伟大的外交家张骞的怀念和敬仰。
作者简介:杨硕,延津县三里庄实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