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地摊市场里,总是能瞧见一些被摊主们吹嘘为古玉的宝贝。
每当我们路过这些摊位,不禁会心生疑问:地摊上的古玉都是真的吗?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倍感纠结和困惑的问题。

有人言之凿凿地声称,地摊上几乎全是假古玉,然而,这种说法显然过于绝对和片面。
要知道,在早期,众多收藏爱好者的确是通过地摊上的“捡漏”,才得以购得真品。
就拿作者本人来说,曾经在地摊上仅用五千元就成功购藏了一件,最终在大型拍卖会上赢得了过百万的销售佳绩。后来以此为标准,在古玩收藏中斩获了许多令人叹服的佳绩。
作者用自身的亲身经历,有力地验证了地摊上存在“珍品”的可能性。(这也是我敢于出来写作、讲课的资本)

而且,回顾国内收藏界的发展历程,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收藏爱好者们,大多都是依靠地摊,才逐步积累起如今令人瞩目的收藏地位。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 21 世纪以来,地摊上真品古玉的数量愈发稀少。
甚至在某电视节目中,一位姓白的专家曾打了个虽不太恰当却引人深思的比喻:在地摊上寻到珍宝的概率,相当于飞机失事!
尽管这个比喻或许有些夸张,但它却生动地揭示了地摊上真品古玉比例之低已经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据相关机构的不完全统计,在当前市面上流通的所谓“古玉”当中,真品的比例或许连十分之一都难以达到。

这绝非是在故意制造恐慌,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要想弄清楚地摊上到底有没有“国宝”,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跨度,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很多人将自己家里老人遗留的藏品,包括地里翻种时挖到的物品拿到地摊出售,是当时地摊物品的主要来源。
这其中不乏有很多国宝级别的稀世罕物,甚至当时的博物馆也有从地摊上购藏的记载。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国企改革步伐的加快,很多地方的玉器加工厂关门倒闭,那些下岗回家的技工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只能把自己在工厂学会的手艺继续在家里加工和销售,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格局,而且迅速形成产业规模,不仅养活了一家老小,并且解决了孩子的就业压力。

当地政府很快看到这个商机,给与政策和条件扶持,有些地方专门成立了很大的产业园,并成为当地主要税收的来源,如蚌埠、徐州、南阳、黄山、景德镇等地,仿古制造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带动了地方的投资和发展方向。
随着地摊上前人留下的物品数量减少,很多摊主逐渐找到了仿古制造的源头工厂,大量的仿古工艺品替代了原来就稀少的真品数量。并且随着收藏热的高峰到来,基本都赚的盆满钵满,这种商业模式被迅速传递,并向全国席卷开来。
有的村甚至出现了一人暴富,影响全村从事“古董”销售的奇观,全国各地,依靠上流稳定低廉的供货厂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也能轻松赚到以前不敢想的钱,成为一种现象。

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建起的古玩城、地摊集市也给了这些人交易流通的平台和场所,古玩商们真假参半,赚的不亦乐乎。遇到经济下滑,消费人群减少,他们也是第一波受冲击者。
并且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各种鉴定知识,文化讲座、真伪识别的方法不胜枚举。消费者已经逐渐成熟,不再是以前只听故事就可以冲动消费的兴趣主体。
当环境、消费者、交易方式和需求人群都出现极大改变的情况下,地摊、这种在收藏初期立过汗马功劳的交易平台,也逐渐被网络和店铺、拍卖公司所替代。
地摊、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陌生,各种文玩、手串、杂项和老物件所替代,虽然偶尔也有人从地摊中捡到老的物品,但是与最辉煌的九十年代相比,真品的概率和喜欢逛的人群比例,的确大大的降低了很多。

就拿古玉来说,真品的概率不能说没有,但是的确十分稀少了,而且以前的地摊业主很多都是“铲地皮”的包袱客,走街串巷,他们凭借着自己的眼力从乡下收购,周末到潘家园摆摊,挣到钱下周又开始下乡“扫货”,他们为民间藏品提供了交易的流通作用,现在的地摊业主很多都是附近的租户,不属于行商,他们的货品有固定的供货厂家,这种情况下,真品的概率可想而知了。
特别要说明一点,现在的古董鉴别知识和鉴定方法,不再像以前那样被玩家“秘而不宣”,打开手机,各种鉴定方法、培训课程比比皆是,现在的收藏爱好者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他们看到一件喜欢的玉器都会想方设法的了解清楚,很多收藏爱好者的理论知识都已经十分充分,面对各种玉器,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
众多专家也曾明确指出,古玉的鉴定是一项极其复杂且需要综合考量多个因素的工作,其中就涵盖了材质、工艺、沁色等等关键方面。
咱们首先来探讨一下材质。真正的古玉,其材质往往独具特色,具备独特的质感和纹理。
这种质感和纹理是历经岁月沉淀和自然磨砺所形成的,细腻而富有韵味。

然而,地摊上那些号称古玉的物件,很多都来自同一个地区,同一家作坊,材质粗劣不堪,仅仅触摸一下,就能明显感觉到其品质的低劣和不对劲。
再把目光转向工艺。
古代的工艺水平尽管无法与现代的先进技术相媲美,但古代工匠们在制作古玉时所倾注的心血和展现出的古朴、细腻的韵味,却是现代工艺难以复制和模仿的。
反观地摊上的不少所谓“古玉”,工艺粗糙到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一眼望去,便能清晰地判断出这是现代机器批量生产的产物,毫无艺术价值和历史韵味可言。
就沁色这一重要方面而言,它可是鉴定古玉真伪的关键要素之一。

自然形成的沁色,层次丰富多变,过渡自然流畅,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但地摊上的好多“古玉”,其沁色显得生硬呆板,就如同是被生硬地染上去的,毫无自然之美和历史的痕迹。
比如说前几年,我有一位挚友,有次在地摊上偶然看到一块“古玉”,卖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将其描述得天花乱坠。
朋友被卖家的言辞所迷惑,心动不已,毫不犹豫地花了大价钱将其买下。然而,当他满怀期待地找行家鉴定时,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那所谓的“古玉”假得不能再假了,这一结果让朋友郁闷了许久,不仅损失了钱财,更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了怀疑。

所以有人说:现在地摊上的古玉,绝大多数都是假冒伪劣之物,这句话并没有错。
我们在面对这些看似诱人的“宝贝”时,一定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切莫被那些巧舌如簧的卖家的花言巧语所蛊惑。如果现在还有人鼓吹地摊上都是“真品”,劝您多看看这位“藏家”的智商,如果不是“蠢”,那一定就是“坏”了。
否则,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辛辛苦苦积攒的钱财,还有那满怀期待的心情以及对古玉的一腔热爱。

综上所述,地摊古玉的真假问题扑朔迷离,在购买时务必谨慎小心。
只有不断学习相关知识,积累经验,才能少交“学费”,在古玉这一充满魅力却又陷阱重重的世界里稳步前行,避免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