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玉器材质中的“饭糁”现象?
在古玉文化知识交流这一广袤领域中,常常会浮现出这样一种令人深思的状况,那就是存在着数量颇为可观的一部分人,对于饭糁这一独特而神秘的现象,表现出了程度极为深刻的困惑与不解。
关于饭糁,各方观点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人态度坚决、坚定不移地认为,饭糁乃是古玉鉴定过程中一个不容置疑、不可或缺的必然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材质中的饭糁都是后天慢慢形成的
然而,另一些人则秉持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将饭糁简单地解读为仅仅是材质本身所固有的、难以避免的瑕疵,支持这种说法的人员会用看似不相关的木那种翡翠,其内部的“雪花棉”,有时形如“醪糟”,就与高古玉里的饭糁十分接近。
同样的道理,田黄石里的“萝卜纹”,其生成机制,仿佛也与饭糁的形成存在着某种相似之处,这种观点同样具有一定的市场。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饭糁呢?它对于古玉的鉴定究竟又有着怎样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参考作用?
首先,让我们从定义与外观特征这个角度来深入剖析。
饭糁,指的是在玉器中类似于饭粒未熟透时所呈现出的那种白色斑点,若要更加精确地描述,它实则是玉质内部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宛如粥状的白斑。

红山材料中的饭糁往往被误认为是灰皮
就其外观而言,真正的饭糁斑点通常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团状、棉絮状,给人带来一种仿若层峦叠嶂般的视觉冲击效果,并且其分布显得格外自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它们常常以一个个小巧而精致的小裂片形式存在,不过,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呈现为点状、颗粒状等形状,大小参差不齐、毫无规律可循,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充满了不确定性。

饭糁是玉质变化的一个综合反应
这是古玉的“内生性”白化现象,这些白化点、白化斑在古玉的肌理内部,呈大小不一、不规则的,形似饭粒,所以被称为“饭糁”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玉石就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玉质结构的变化无疑是一个关键的核心因素,透闪石玉质在那漫长到几乎难以计量的埋藏岁月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系列错综复杂、深奥微妙的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引发其内部结构产生显著而深刻的改变。
特别是在传统手工低速琢磨的过程中,玉质原有的酥松和结构间隙会被进一步的刺激,会出现脱水的现象,在以后长期静置的过程中,出现白化和团絮状态,这种现象与后来仿制者用化学药水泡制出现的效果截然不同,也是很多鉴定者认为不可仿的原因所在。

玉器原有的缝隙跟饭糁不同
饭糁的出现是跟玉质本身有关,也是说明玉质松软的表现,玉质松软这一状况,清晰地表明了玉器的内部结构相对较为疏散,正因为如此,它就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强烈影响。
在长期处于地下那幽暗、潮湿且充满未知的环境中,玉石内部的水分和矿物质悄然无声地发生着变化,就如同一位悄然蜕变的舞者,在无人察觉的角落中逐渐改变着自己的姿态,致使玉质逐渐变得松软,玉器内部的微量元素与外界的一些可溶化物接触,所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反应所生成的一种新的物质,所导致玉石内部的白化现象,进而形成了令人瞩目的饭糁现象。

饭糁与水沁不同,不是附在表面的
白化点与白化斑在古玉的肌理内部所形成的这一现象,形成的时间较为漫长,为何在鉴定在被作为鉴定参考意见,就是因为这种现象如果出现在石材中,古人会认为是材质的缺陷,在加工的过程中会将其巧妙的设计和磨去,而仿制者会借用玉石材质中的缺陷仿制沁色,这样就会产生先有饭糁还是先有加工痕迹的矛盾所在。
一般商代以前的古玉出现的比较多,商代到汉代期间也有出现,一般在玉器的紐裂处,如果玉质坚硬,且没有紐裂,则一般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而明清玉器,则很少出现饭糁现象,更多的则是材料原来的裂隙和白化反映。

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玉马头,白化发生在绺裂处
再者,外部环境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同样不容我们忽视。
倘若玉器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环境当中,其表面就会像一块极度渴望水分的海绵,极易吸收周围的水分,这进一步引发了内部结构的微妙改变。
此外,空气中弥漫着的某些化学物质,也有可能如同不速之客一般,与玉器表面产生激烈而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加速了饭糁现象的形成。

饭糁只是玉质蜕变的一种反应效果
这些化学物质的来源极为广泛,它们有可能是来自土壤中深藏的矿物质,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地质运动的作用,逐渐渗透到依附的环境中;也有可能是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类物质,例如墓地上经过各种祭祀活动后产生的化学效应,还有墓室中各种带有酸蚀性的材质等等。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审视,古玉白化的机理有火焚、水沁、脱水、酸碱腐蚀等多种推测,从博物馆收藏的古玉来看,古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其制作工艺展现出了千姿百态的差异,埋藏环境也各具特色。

这个是石灰沁,与饭糁不同的是浮于表面,但是渗入肌肤。
在古代,不同的王朝和地区对于玉器的雕琢手法和审美标准不尽相同,有的追求简约大气,有的则注重繁复华丽。
而埋藏环境方面,有的古玉被深埋于干燥的地下,有的则处于潮湿的墓穴之中。这些差异导致了饭糁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玉质骨髓之中的饭糁是无法造假的
古玉在入土的过程中,按照顺序先后会出现水沁、石灰沁、饭糁和鸡骨白等不同的沁色。其中玉质本身就带有某些酥松的结构,经过人为的琢磨和低速的研磨制造后,进一步激化了内部材质的结构差异,这时如果有环境条件的渗入水分子,就会形成独特的团块效果,看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饭糁“了。

水沁、石灰沁和饭糁有时是共生的,即一块玉石的三种不同反应同时存在
在社会层面,古玉作为中华民族珍贵无比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其鉴定和研究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对饭糁现象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则如同打开古玉鉴定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是准确鉴定古玉真伪、价值高低的关键一环。

不可否认的是,饭糁现象是古玉器中很独特,也很特殊的一种质变,与仿制化学药品泡制的浮于表面不同,它是深入玉质其中,由内而外自然泛透出来的,经过人为的把玩和盘摸,会出现变化和韵散的,有人据此认为饭糁是鉴定玉器真假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也未免过于绝对,应该与玉器的沁色、钙化并列看待,客观分析,因为这三者的形成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只有通过对饭糁现象等一系列细节的深入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瑰宝,让古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