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中国传统玉器加工工艺方法》讲座提纲系列(十四)

玉见沈华文评 2025-04-21 19:54:40

《详细解读玉器加工的十二道工艺》三

依循昨日所谈,玉器由原石逐步演变为成器所历经的“十二道核心工艺流程”,今日我们详叙第三道工序——《粗坯》:

粗坯乃是玉器形神初显的塑造过程。

古人着手制作玉器前,心中已然存有一个大致的轮廓,然而此时尚未涉及具体的细节设计,仅是依据材料的形态以及祭祀所需的环境,或许是祈求老天爷护佑风调雨顺,亦可能是祷告上苍减少猛兽的侵扰,或许是庇佑族群免遭外族的杀戮,也有可能是祈望来年人丁兴旺、子孙繁衍,族群得以昌盛……。

总之,心中确立了需祭拜的目标,便会依照玉料的形状开展粗坯的加工。

此阶段,亦是玉器材料破损率极高的时期。

在仰韶文化遗址,河南南阳的黄山遗址中,亦曾有类似玉器加工中心的遗迹呈现。

这个遗址里出土了众多的玉石碎料,能够极为清晰地看出,其加工的成品应当是手镯。

没错,正是当下美女套于手腕关节的玉环。

在那时,佩戴者的身份甚是特殊,可能是部落的酋长,亦可能是族群中德高望重的女巫。

只因我们从大量的玉料碎石中觅得诸多的半成品,在加工的进程中折断而遭遗弃。

笔者在黄山仰韶文化遗址考古现场

经由考古人员的复原拼接之后,我们察觉竟然皆在敲击的过程中损毁。

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极为现实的工艺,即敲击。

要知晓工具的演化历史,老祖先从敲击至磨制或许历经了百万年的艰辛历程。

整个旧石器时代,古人的工具制作皆在运用敲击的模式。

这种依靠敲击的制作方法最后在石雕艺术中完美的呈现和继承了下来,在很多考古遗址,我们也能看到经过敲击制成的玉髓和箭簇,从历经千年的岁月中穿梭而来,还能看到几千年前凌厉的寒光和经过敲击留下的痕迹。

换句话说,古人对力学控制的进程已然沿用了超过百万年的时光。

相较于磨制所需耗费的大量工时以及缓慢的进展成果,许多人仍旧眷恋旧石器时期手工敲制的速度。

于是,也就出现了我们所见到的大量破损的玉料。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石锤敲击与砂岩板的磨制逐步取代了敲击行为,而取代其行为的主要缘由,个人认为乃是破损率过高,致使在玉器粗坯加工的工艺进程中,敲击仅能作为最为简易的粗加工手段,也许是先解剖玉料,再敲击粗坯。也可能是先敲击粗坯,再用绳索将玉料剖开。但是,我们只能在玉器表面看到切剖玉料时留下的磨痕,却很难在玉器成品中看到敲击时留下的痕迹,从这一点来看,玉器的磨痕古人并不认为是瑕疵,但是带有敲击痕却属于半成品。

在良渚玉钺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粗磨痕,这种于开料过程中产生的磨痕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并未全然消除。

一方面是古人未将加工痕迹视作瑕疵,反倒认为是人为制作过程的标识。

还有一种可能,便是当时玉器刚磨制而出时,并非我们如今所见历经数千年侵蚀而斑驳的状态,反而是玉质温润、手感细腻的初始模样。

所以也担忧多此一举,因一道磨痕而将玉器不慎变为遗憾,故而留之。

历经粗坯的加工,大致雏形显现之后,才会迈入下一个磨制的环节。

我们在黄山遗址中所见的众多破碎的手镯便是尚未抵达磨制的环节便遭废弃。

粗坯在玉石加工的过程中,相较于最终成品,能够有效缩减工期。

但是,这与工匠个人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关联。

倘若工匠能够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尽可能地预留少部分需要磨制的位置,那么对于后期的加工时间和最终呈现的效果必然是极为显著的。

要知道,在玉器加工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和预判都至关重要。

预留出恰到好处的磨制位置,不仅能够节省后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能够确保最终成品的精美与完美。

这一部分的表现始终延续传承了下来,贯穿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直至清代时期,工匠们在工具和研磨材料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他们开始使用铁砣搭配金刚砂(转速 200 转/分钟),从而将粗坯的加工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在那个时期,工匠们对于工艺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将每一件玉器都打造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这种对于工艺的执着和传承,不仅体现了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玉器文化的重视和推崇。

0 阅读:1

玉见沈华文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