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读玉器加工的十二道工艺》
依循昨日所述,玉器从原石渐次转变为成器所历经的“十二道核心工艺流程”,今日我们详述第二道工序——《剖料》。
此乃一场跨越时空的切割,我们竭力还原古人在拣选好一块适宜的玉料之后,如何剖析玉璞,首刀的次序与抉择。

石器是通过敲击得到想要的形状和作用,而玉器不是,这是由于两种材质的特性不同所决定的。
依据考古挖掘的实物资料,我们能够复现部分古人治玉的原始技法:早期的线切割,皆运用麻绳、牛筋等编织而成的丝带,佐以河滩淘得的石英砂,沾水予以切割,此点已从众多的玉器实物中得以证实。

譬如红山文化的玉玦,缺口处明晰可察由内向外的拉丝切割痕印,也为这类玉器的鉴定留存了一条玉器制作工艺的证据链,若由外向内则显然与彼时的时代工艺条件相悖。

另外,考古实物表明,在良渚玉琮上亦存有残留 0.3mm 弧形切痕,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早期玉器的加工模式皆是以线切割的方式进行剖料,先将玉料切至适宜的大小,便于手工掌控,再运用其他的工具和材料开展细节的加工。
由此可见,古人于玉料早期运用最为便捷的方式乃是采用软质的绳索进行片切割,此时期一则因材料的珍稀程度,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玉材,将一块玉料剖解为数片,故而在红山文化中,除却太阳神、玉猪龙等圆雕作品外,亦涌现出诸多如勾云型佩和玉鸮等片切割作品。

此间有一特点值得留意,即在红山文化 C 形龙的实物考察里,我们发觉其切割面倾斜角呈 15°之态,由此能够证实,原本的玉璞仅是一块玉板或扁平型玉石,古人先将所要制作的轮廓绘出,基于此,或许用琢击或拉丝的工艺,将玉器轮廓切出,最终才是修磨出圆形的龙身造型。
我往昔在考察天津一家私人玉器文化博物馆时,察觉馆主所藏的一件新石器时期碧玉材质的 C 型龙雏形,便是在玉璞上琢击,敲出了玉龙的眼部,身体的部分仅有轮廓,尚未成型,鉴于为私人藏品,不便拍照,然而此物的现身无疑是将 C 龙的制作工艺流程清晰地展露了出来。

此文,更多旨在告知众人,早期的玉器制作,每一个环节皆相互关联,彼此呼应,拣选妥了材料,便会依循期望的形状进行粗胚的加工,此时主要仍是运用线切割的工艺,将玉器的大致形状制成,在此基础上再展开细节的加工。
依据当下部分还原的工作情形,我们基本亦可断定,用于切割玉石的材料主要为两大类别,其一为用于切割的线索,主要的材质即为麻绳和牛筋,或许是其他动物的筋皮之类,其特性必定是耐磨,韧性佳。

还有一项重要的材质便是“解玉砂”,不过,早期的玉器制作,大抵尚未有解玉砂的此般概念,更多的是运用石英砂,至于究竟是于河滩上淘洗,还是经石臼琢碎而后淘换而出,实则差异甚微。
此间存在一个概念,即坊间所谓的“金刚砂”之称谓,“金刚”一词源自佛教,且于东汉以后方才传入我国,而石英砂的运用历史相较“金刚砂”要早数千年,故而“金刚”一词乃是后来的工匠针对在秦岭山脉所寻得的石英砂岩的一种称呼,并非早期的使用材料,期望大家勿要混淆此概念。

早在数千年之前,古人便从玉器的剖析进程中,总结并察觉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实际成效,并且在《诗经》里,以“如匪君子,如蹉如琢”来描绘玉器的制作流程,也为我们留存下玉器文化的制作史话,传承万载,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