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曝光夫妻聊天记录,引20万人围观:夫妻能走多远,看这个行为

张德芬空间 2024-09-03 12:46:14

最近,在BBS上刷到这样一则帖子:

「想问问结过婚的老哥,在婚后稳定的性生活中,胸大和脸好看,哪个更重要?」

500多位男性参与回答,超20万人围观。

答题的老大哥们,出乎意料地一致认为——

都不重要,性格最重要。

“要结婚,这两个都不重要,生活习惯,性格是不是能互相理解都要更重要的多。”

“胸再大脸再好看,一回家就给你摆臭脸吵架,保证你不想在家多待一秒钟。”

“性格不好整天吵架,你什么兴趣都没有了。”

“结婚久了,性生活也会越来越少。”

其中,有位网友的留言被无数老大哥“致敬”。

因为他贴出了老婆长达4年、对他抱怨“烦死了”的聊天记录。

网友们纷纷表示同情:

“这你都能忍,还不离婚?”

“血压上来了,看着都糟心。”

确实,没有几个人能够忍受伴侣无休无止的抱怨。

但在考虑“要不要离婚”前,或许我们更应该先停下来、想想。

是什么,让昔日那个充满活力、憧憬的少女,在婚后逐渐变成满腹牢骚的模样?

作为老公,你是否认真思考过:

我的妻子为何会这样?她的内在发生着什么?我能做什么来帮助我们的关系走向更好?

作为妻子,你是否深入探寻过:

我的内心,经历过怎样的情绪?这些压抑、愤怒源自哪里?我如何帮助自己恢复状态?

人生路漫漫,婚姻的旅程,有甜蜜,也充满挑战。

面对其中的波折,我们都应学会内省、觉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指责、抱怨,或选择逃避、放弃。

更不应该忽视伴侣的感受,把她贴在网上,成为无数人的谈资。

妻子的情绪,从何而来?

之前,我和丈夫同一对夫妻朋友一起去自驾游。

当时,对方妻子正在开车,开到一条岔路口时,走错了路。

对方丈夫“啧”了一声,但什么也没说。

妻子突然就暴怒了,她满脸通红,发了很大的火:

“啧什么啧!”

“嫌我开得不好,你有本事,你来开啊!”

这话一出口,丈夫随即也怒了:

“上车前就反复跟你说‘听导航的’‘听导航的’!”

“导航说了要右转,你把车开到左转向道!怎么转?绕老远路!”

“技术不行,你话也听不懂啊!”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

后来我发现,妻子一路上都会因为很小的事情突然进入战斗状态,对丈夫发脾气,紧接着两个人就会大吵一架。

妻子的「战斗行为」究竟是如何被触发的呢?

私下聊天的时候,我发现妻子很喜欢说的一句话透露了背后缘由:

“他就是觉得我蠢,什么都干不好。”

原来,他们两日常的相处模式中,丈夫总喜欢「挑剔」妻子。

好不容易化了一个精致的妆容,丈夫没有什么夸赞,反而挑剔妻子的眼影太重;

好不容易用心做了一顿饭,丈夫没表达任何喜悦,反而挑剔妻子盐放得太多;

就连两个人吵架和好,丈夫也没有安慰妻子的情绪,反而第一时间指责妻子没有接纳他的情绪。

久而久之,妻子就对丈夫的「挑剔」形成了固定的「应对姿态」——战斗。

妻子的愤怒,是对丈夫挑剔自己这个行为的回应。它背后的潜意识信息是:

“你不能这样说我。”

“我不是你说的这个样子。”

“我这么说是有理由的,不是乱发脾气。”

“我也承担了很多,我希望你能看到。你看见了吗?”

资深心理导师黄启团老师在《亲密关系》一书中这样写道:

「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并非表面那么简单。」

如果一个人有突如其来的愤怒,那这背后一定有他未说出口的情绪、想法、需求等。

对这位妻子而言,她背后的需求,是不想丈夫这样曲解她。

她希望丈夫看到她的努力,认可、肯定她。

于是,她用「战斗」、「暴怒」的姿态来表达自己、证明自己。

那对丈夫而言,他为什么看不见妻子的这些需要,总用评判性的语言来攻击、刺激妻子呢?

想要从根本上看清亲密关系中争吵背后的玄机,我们还需要再往下潜一潜。

为什么丈夫只能看见妻子的愤怒?

为何很多夫妻争吵时,明明妻子已经无数次暴怒了,但丈夫却对愤怒背后的需求,始终“视而不见”呢?

因为除了情绪、感受外,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干预因素,还有:

「需求」、「渴望」、「我是」这三个方面。

比如我这对夫妻朋友,妻子的真实需求是:

丈夫可以更包容地对待自己的小错误,可以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笨,给与自己更多的鼓励。

但丈夫是怎么想的呢?

丈夫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父亲很早就因病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将他拉扯大。

父亲缺位的成长经历中,母亲对孩子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早一点懂事,你以后是妈妈的依靠,你要是没有出息,妈妈也不活了。”

“你做任何事都应该先考虑妈妈的感受,妈妈把你带这么大不容易。”

在丈夫的经验中,「爱」是一种奢侈,需要用一定的条件来换取,他的内在其实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

他之所以会对妻子说:

“你应该接纳我的情绪,包容我的情绪。”

是因为他也有着自己的「需求」。

他渴望与妻子亲近,期待妻子能够对他展现出无条件的爱,即使是对待妻子很苛刻,妻子也不会离开自己。

因为他就是这样去爱自己的母亲的。

对于关系中的两个人来说,所有的需求背后,都是对「爱」的渴望。

但是,两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的匮乏,渴望着从对方身上补足这些匮乏;

他们便再也看不见对方的需求,陷入了纠缠的模式。

这也是很多关系痛苦的真相——

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匮乏,站在“要”的位置。

没有人能真正“给”出什么。

于是,亲密关系中的两人纠缠着,彼此互相指望、互相索取,又互相伤害、互相失望。

于是,对爱与被爱的渴望,让他们终成受伤的两个人。

陈海贤老师说,所有的纠缠关系,都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包含了相互加强的循环。

比如:丈夫挑剔妻子,是因为想获得妻子无条件的爱;但妻子只看见匮乏,于是用暴怒和指责来反抗;

反抗的结果是,丈夫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便用更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

两个人相互加强对方的行为,根本停不下来。

第二个特点是,是所有的纠缠,都有形式上的对称。

妻子期待丈夫“温柔包容”和丈夫期待妻子“积极关注”,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

妻子因为丈夫的挑剔而抱怨,丈夫因为妻子的抱怨而挑剔,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

两个人互相战斗,追求自己匮乏的东西;却又相互纠缠,迟迟不能得偿所愿。

这才是关系里,无休无止的抱怨,最本质的源头。

那么,我们该如何破除这种循环纠缠呢?

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摆脱纠缠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这是一个人关于“我是谁”的认知完善,是一种身份定位的逐渐清晰化。

比如,

一个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是谁的。

婴儿的感知停留在混沌状态,和世界合为一体。

随着与世界、他人的互动,婴儿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世界不是融为一体的,是分离的,单独的。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人生经历。

如果能够清晰地认知到「自我」是什么样子,我们在关系中就不会经历迷茫。

可是,亲密关系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

在亲密关系中,因为本能的需要和期待,我们渴望与对方合二为一,融为一体。

融为一体是什么感觉呢?

就是:

我不用说话,他就知道我在想什么;我不用表达,她就能给我想要的东西。

因为我就是他,她就是我。

但是这可能吗?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亲密的男女也不能例外。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就有谈到:

女人更擅长用语言表达情感,而男人更倾向于躲进洞穴自我修复;女人更需要被倾听,男人更需要被理解。

再加上两个人的生活经验、成长历程、原生家庭也各不相同。

走入亲密关系里,必定少不了磨合与试探。

如果没有足够认识自我,就进入了纠缠的亲密关系;

还要期待对方能无条件理解自己、尊重自己、关爱自己;

那么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所以,要跳出纠缠的循环,就需要先将「自我」从亲密关系中分离出来。

我们可以在安静的时候,陪着自己坐下来,去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如果没有爱人,「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独立的个体,「我」最想成为什么样子?

要成为这个样子,我必须要从对方身上获取吗?

如果不需要从对方身上获取,我还需要执着吗?我还需要抱怨吗?我还需要暴怒吗?

你会发现,有时候,成为最好的「自我」,有时候不需要对方的参与。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爱」、「包容」是因为我们的选择,而不是任何人的要求。

无论那个人是对方,还是自己。

当我们学会将「自我」从亲密关系中分离出来,便不再依赖对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渴望。

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独立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与对方建立更健康、更平等的关系。

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言:

“成熟的爱是两个人相互依存,但仍保持各自的完整性。”

只有当我们各自站稳在自己的世界中,才能在亲密关系中真正找到平衡和幸福。

你也可以参与张德芬空间《亲密关系》课程,学会借由“关系”这面镜子,更好地成长自己,理解彼此。

愿每一个身处亲密关系中的你,都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

*本文由珂文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小熊

编辑丨李小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