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又飒又爽的女人,早就放弃了做“好妻子”

张德芬空间 2024-08-15 12:05:32

在开启今天的文章之前,我想先问屏幕前的你一个问题:

你觉得一个「好妻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一件小事。

上周末和朋友聚餐,闺蜜同我抱怨:

“结婚以后,我老公就懒了,家里洗衣服扫地都是我做,饭也是我做,他什么也不干。”

我随口说到:

“我和我老公都做饭,不过平时他做的多一些。”

闺蜜很羡慕:

“哎呀,还是你这老婆做的到位,调教的真好!怎么做到的啊?”

我愣住了。

老公做饭,纯粹是因为他喜欢。

平日里他没事就爱看一些美食博主的视频,然后去尝试,并不是因为我特意做了什么。

但为什么,闺蜜会觉得我是个“好”老婆,还用到“调教”一词呢?

一个女人成为“好妻子”,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标准又是谁定的?在这个角色之外,我们还可以成为谁?

在我看来,如何理解“好妻子”,可以用禅宗里,「看山是山」的思维境界来重新解读。

当女人看透这个人生角色的三层境界后,才能活出你真正的“好”。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好妻子,就是外界认同的样子

生活中,我们难免听见这样的言论:

“都嫁人了,就别整天出去玩了,要多照顾家里。”

“你一个当妈的人能不能稳重一点?多学学做家务,勤快些。”

“你要是不能抓住男人的胃,怎么抓住男人的心?”

“你不生个孩子,男人的心思就野了!”

这些言论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对吧?

可我们却不能完全否认这些言论的“实用性”。

因为这是我们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总结出来的“经验”。

历史学博士王蕊曾在著作中表示:

「受儒家思想“男外女内”的影响,女性平等权利的获得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

“男外女内”演变至今,让我们的社会观念普遍认为:

男人应该满足家庭的经济问题:在外打工、赚钱养家、耕地劳作、创业打拼; 女人应该更多考虑家庭的繁衍问题:生育后代、抚养后代、照顾家里人的衣食起居。

即便是现在我们倡导“男女平等”,却依然没有办法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以至于女性明明有了更多的经济实力、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还是被要求要兼顾家庭的责任。

于是,有的女性明明工作优秀、蕙质兰心,却因为没有成家,而遭遇偏见“不成家的女人,有问题。”

有的女性明明靠一己之力撑起一大家子,却因为没有把时间更多放在家里,而愧疚“我对不起孩子,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

这背后,其实是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初次“交锋”——

让女性从“男外女内”转变为“女兼内外”。

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好妻子”要: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守得住老公,顾得了孩子; 在外能闯,自立自强;养得起自己,担得了大任。

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女人,做“女超人”。

太苛刻了,不是吗?

但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不认同。

因为外界的标准就是这样的,如果不去考虑外界的眼光,我们可能遭遇重大的损失或被主流”孤立“。

为了避免痛苦,我们对“好妻子”的概念,形成了第一重思维境界的认知: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好妻子,就应该是外界认同的样子。

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一种适应方式,叫同化。

指我们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去解释和理解新遇到的现象,使其与我们现有的认知框架相吻合。

比如:

我们虽然认为,女性应该独立,应该自由掌控自己的生活;

但不代表着我们要放弃传统妻子的特性。

于是我们给自己打造出“新兴妻子”的人设,既留在职场打拼,又要回家照顾所有人。

我们尝试兼顾不同的角色,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常常内耗、焦虑。

另一种适应方式,叫顺应。

指我们不试图改变外部的新事物,而是调整和更新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和理解这些外在的普遍认知。

比如:

太过特立独行,容易被社会孤立,不如适应这种观念,让自己变得更符合标准。

于是我们讨好老公、照顾公婆、24小时都围着孩子转。

我们驯化了自己,变得更符合大众标准下的「妻性」。

终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痛苦。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好妻子,就是不承认传统的样子

但是,“同化和顺应”符合大众标准的「妻性」,本质上还是在压抑自己。

社会学学者夏国美曾说:“女人可以分成三性。”

除了传统婚姻家庭里规定的「妻性」和「母性」,一个女人还应该拥有「女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开放,受主流的“女性崛起”思想的影响;

「女性」开始拥有了更多的内涵:

独立的、自由的、有能力的、强悍的、不被束缚的,不做男人的附属品……

这些词语有错吗?

当然没错。

它们很好,充满了力量,带给我们更多的勇气。

但问题是,曾经的压抑和愤怒,很可能让我们对这些词汇产生“误读”。

比如:

文章开始,闺蜜用到了“调教”一词。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是建立在血缘与宗法关系基础上的。

过去我们讲究“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意思是说,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丈夫应当成为妻子的指导和支持,父亲应当成为儿子的指导和支持,君主应当成为臣民的指导和支持。

从过去的权力结构来看,被“调教”的是妻子,家庭的权利者是丈夫。

我们当然愤怒:

“凭什么啊?不是讲究男女平等吗?”

“我们也可以成为家庭的权力者,我们也可以调教男人!”

于是,我们形成了对“好妻子”的第二重思想境界的认知: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好妻子,就是不承认外界认同的样子。

外界让「我」做贤妻良母,「我」偏不,「我」要把老公调教成那样。 外界让「我」温柔体贴,「我」就不,「我」要做家里的独裁者。

你发现了吗?

因为压抑、愤怒,我们把“平等”的概念误读了。

我们认为只有权利反转,掌握在女性手里,我们才算完成了革新。

但,这是真正的平等吗?

试想一下,一个人什么时候会感觉到愤怒?

受委屈的时候、被欺负的时候、被冤枉的时候、被羞辱的时候……

这些体验的背后,都藏着深深的“伤害”和“不平等”。

承受这些伤害的人,本质上是脆弱的。

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灵的虚弱会让我们觉得,“自我”是虚弱的、差劲的,因而会有羞耻感。

为了回避这种羞耻感,我们会用愤怒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

所以你看,我们拒绝符合大众标准下的「妻性」。

同样是为了回避痛苦。

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好妻子,会平衡「女性」和「妻性」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

“回避有错吗?生而为人,我们只是想活得稍微放松一些,不想要太多的痛苦。”

这当然没有错,也没有什么选择是错误的。

只是跳出当前的视角,我们可以在一个更大的视角中去探索更多的、幸福选项。

毕竟,无论是无意识地驯化自己或驯化别人,都是对生命的一种压制,会引发痛苦。

而痛苦,往往会带来斗争,导致亲密关系中的两人变得对立。

所以,什么才是「好妻子」呢?

对不起,这就是我给大家设下的陷阱。

因为「好妻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且没有人真正有资格为你制定标准。

在我看来:

「妻子」作为「自我」人生中的一个分化的角色而存在,是依托于「自我」构建的。

「我」是什么样子,以「我」为中心构建的「妻子」,就是什么样子。

这个角色根本没有好坏之分,它只关系到「我」想要成为什么样子。

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自体」若是足够坚韧,就不再会计较自己是「强」是「弱」。

不管强的感觉和弱的感觉如何侵袭自己,自己都有一个基本的感觉,那就是:

“我能行,我能基本掌控我的人生”。

就算经历失控的时刻,我们也能够知道,失控的背后不是绝望的深渊、不是自我的灭亡,而是有一个值得信任的力量存在,它最终会将「我」拉进光明。

也就是说,一个足够坚韧的自体,既不会被驯化,也不会刻意驯化别人。

如果你信任的力量是自己,你就会想:

“就算我不是外界认同的好妻子那又如何?我本来就很美好,我值得被爱,我会找到心仪的老公,组建幸福的家庭。”

如果你信任的力量是关系,你就会想:

“我不需要在婚姻里制衡对方,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相互分离,又彼此依恋,我们可以坦然地做自己,然后共建属于我们的平衡。”

到此,我们才算进入了第三重思想境界的认知: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好妻子,会平衡「女性」和「妻性」;

好妻子,会接纳一切不同,学会先成为更好的自己。

写在最后

在深入探讨了“好妻子”这一概念的多重维度后,我们逐渐认识到:

真正的“好妻子”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而是一个随着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动态角色。

所以文章开头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陷阱。

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不是为了让女人如何做一个“好妻子”,而是让女性真正看见:「妻性」是如何被养成的。

在这个看见的过程中,逐渐醒觉自己内在真正的想成为的“我”。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时常觉察与思考:

在这个多元化和包容性日益增强的社会中,我们是否还需要固守那些过时的标签和定义?

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拥抱变化,寻找到适合自己、也适应时代的平衡点。

“好妻子”不应该是一个限制,而是一个起点,一个让我们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不断探索和成长的机会。

她可以是温柔体贴的,也可以是独立坚强的; 可以是家庭的支柱,也可以是事业的先锋。

关键在于,她是否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是否能够在不同的角色之间找到和谐与平衡。

最终,我们会发现,一个“好妻子”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外界的评价和期望,而在于她是否能够做到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

当我们开始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接纳自己,当我们开始用爱和智慧去经营我们的婚姻和家庭,我们就已经走在了成为“好妻子”的道路上。

*本文由珂文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小熊

编辑丨李小豆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