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截图
独生子女,自小便是家中的“独宠”,享受着不用分享的关爱。而随着时光流逝,父母年过花甲、渐入古稀,独生子女们的压力日渐凸显,他们又将如何承担起这份不能“打折”的责任呢?
在豆瓣有一个“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小组,里面有八万多个独生子女正在抱团互助、惺惺相惜。“该不该为赡养父母而放弃自己的梦想?”“爸妈排斥养老院该怎么办?”“身在海外,父母养老真是进退两难”……无数人发帖求助,期盼着能在评论区分享经验、支招解答。当然,也有人只是单纯想宣泄情绪、释放压力,渴望寻求共鸣与心理上的一丝安慰。
为进一步了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困境,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小组内的“求助类”信息发现,“独一代”普遍面临四大养老痛点。
01 父母生病照料难:“不知道我能坚持多久”
在“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小组求助类信息中,最寻常和占比最高的便是照料难题。其中,又可细分为对父母的日常护理和病中照护。众多帖子中,“不知道”“怎么办”“如何”等字眼深深地透露出求助者的无力。
豆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小组截图
“父母同时生病,这就是我2023年的春节。”1月18日,网友momo在小组中发布了一条帖子。
自工作后,momo一直与父母异地,年关将近,本想早早地赶回家与父母团圆,没承想,返乡的第一站就是医院。
年前,momo的母亲突发疾病,momo的父亲也因此受到刺激,出现精神失常。交费、问诊、开药……momo小小的身影孤单地在偌大的医院里来回穿梭,看着病床上疼痛难忍的母亲,再看看面前情绪激动的父亲,她感到心力交瘁。
《天水围的日与夜》截图
“我还在等待母亲的体检报告,医生说是食道某部分有增生,我真的好怕。”momo在帖子里这样写道。与此同时,老家的亲戚们要么忙活着过年,要么就是感染了新冠,在家休养身体。那一刻,momo觉得整个世界仿佛就只剩下她一个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突然降临,momo有些手足无措。
她不知道自己能撑多久,更不知道等过了年假期“透支”后,她该回到大城市工作,还是留在小县城陪父母……
02 “双独”四老赡养难:“该不该送父母去养老院?”
据调查,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多已经进入婚育阶段,他们所组成的家庭也呈现出典型的“双独”家庭结构,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奔波于四位老人、孩子与工作之间,在时间与精力不允许的情况下,如何赡养父母?养老院无疑成为备选。
然而时至今日,“养儿防老”的思想仍在一部分老人心中扎根,对于养老院的误解与偏见仍然存在。有时,子女把父母送进养老院甚至会被打上“不孝顺”的烙印……
《女人,四十》截图
两年前,迪克的母亲确诊帕金森,起初,病情尚可控制,母亲的日常起居由父亲一人伺候。但近几周,母亲的病情开始恶化,手脚越发不听使唤,迪克的父亲则焦虑到彻夜失眠,竟“唤醒”了20年前的老病根——抑郁症。
迪克的父母双双入院,不过,父亲去的是精神专科医院,无法再看护老伴。迪克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二人既要拼命工作,还学区房贷款,同时还要照顾两个孩子,迪克的岳父岳母身体也不好,无奈,母亲只能暂时拜托亲戚陪护。
眼看住院期间母亲的病情并未得到多大改善,迪克早早地开始为出院后谁来照顾母亲做打算。“我们只想到了老人最讨厌的名词——养老院。”仅仅这样想了一下,迪克的心里就充斥着无限放大的愧疚感。
《桃姐》截图
既要保住工作,还要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辅导功课,同时还要去医院照顾父母,迪克觉得这不现实。就算是请亲戚,也只能麻烦人家短时间内帮帮忙,请保姆又不放心,不管怎么考虑,养老院都是没有的办法的办法。
但当迪克心平气和地告诉母亲想送她去养老院时,母亲的态度坚定而强硬,“不去,去了就活不长了。”迪克的心里无比难受,他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已经没有任何选择的地步了,我们挑的养老院的级别已经很高了,一个月费用6000元至8000元。”问题进入了无解境地……
03 异国养老难:“综合考量后,我和丈夫决定回国”
独生子女的父母养老本就不易,拉长的时空距离则让问题变得更加艰难,把父母接到身边也好,回到父母身边也好,对于漂泊海外的子女来说,在亲情与责任、前途与梦想之间做抉择都是进退两难的。
《请回答1988》截图
Annie是个85后。2014年,她前往加拿大完成硕博连读学业,2021年,Annie完成学业后回国。六年间,由于学业繁重再加上疫情影响,她只回国探亲了4次。
而这仅有的几次探亲,她明显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头一次回家,和在大学本科时放寒暑假的情形差不多,回家就是当爸妈的小公主,Annie还可以毫无顾忌地约朋友吃喝玩乐,“常回家看看”也只是停留在“看看”。2018年结婚后,如同被人用大力向前推了一把,人生阶段之间没有衔接与适应,从做女儿到成为妻子,由小家庭跳到大家庭,Annie一夜间背负起了更多的责任。
Annie的丈夫也是独生子,已在国外工作七八年。成家以后,他们开始更加认真地规划,未来要如何赡养四位老人?他们曾考虑过让父母移民,把他们接到身边,但现实中,父母难以满足加拿大的移民要求,而且,Annie所在的地区是加拿大的二线城市,城市基建和社会环境各方面并不发达,加上语言不通,Annie的父母曾明确表示不喜欢这座陌生的小城。“他们更喜欢温哥华,主要原因是那边讲中文的人多,有归属感。”Annie说,无论如何,让父母移民都不是最优解。
与此同时,身边同事和朋友们的经历也给Annie敲响了警钟。她有两个朋友在国外,她们的父亲分别因为车祸、癌症离世,遗憾的是,她们都没能赶回来见父亲最后一面。“父母老了,如果我仍留在国外发展,以后真的不会后悔吗?”Annie在心里反复地问自己。
《我们俩》截图
这次疫情,让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老人在疾病面前是多么脆弱,“我的奶奶和姥姥都感染了新冠,老公的姥爷前段时间也因此离世。”Annie在心里算了一笔账,就算没有疫情,如果父母有任何突发情况,她即使立马预定最早的一班飞机,加上几次转机,来到父母身边至少需要耗费20个小时。这样的距离对她来说实在太远了。
经过反复权衡,Annie和丈夫决定一起回国发展。Annie是生物医药学博士,国内相关产业刚好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因此,回国对她来说是双赢。而她的丈夫却不同,从加拿大业内顶级公司来到珠海一家国企,Annie说:“从收入上和事业发展前景上,的确是委屈他了。”不过,他们从未后悔回国,“有失有得,我们现在照顾父母更加方便了,同时,老人也可以帮我们带带孩子,回国后的生活幸福度还是很高的。”
04 反向教育难:“妈妈消消乐玩到4000多关,怎么办?
当父母变成老顽童、老小孩,迷上短视频、爱喝酒、戒不掉烟时,做子女的该怎样做,才能让他们变得更好?不知不觉,在与父母的教育角色颠倒后,这些“反向”教育问题,也开始成为“独一代”的一大养老“痛点”。
melody今年23岁,读高中时,她得了甲亢。她始终觉得,这与母亲长久以来的争吵、对抗脱不了干系。从穿衣打扮到房间归置,母亲的强势与控制欲渗透到了melody生活中的各项琐碎小事。而melody也从未温顺过,从幼儿园被“逼”喝粥开始,她和母亲就一直处于“battle”的状态。她觉得,正是独生女的身份给了她任性的资本,也锻造了她持续反抗的性格。
2022年年末,melody偶然间发现母亲无可救药地迷上了“消消乐”游戏,白天一玩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游戏精力耗尽,才肯歇息一会儿。有天凌晨1点多,melody起夜时发现母亲的房间仍亮着灯,当门缝里传出“amazing”“unbelievable”的游戏音效,melody的心顿时收紧了。
母亲血糖偏高,不到50岁的年纪已经老花眼,melody自认为不能再任由母亲“挑灯夜玩”,她当即以强硬的态度质问母亲为何还不赶紧休息:“这个世界上难道不是只有我在乎你吗?你鱼尾纹都出来了,熬夜到底图什么呢?”话音落地,母亲的自尊心仿佛受到了重击,把手机啪的一声狠狠地从床上摔到了地板上。感受到自己真诚的关心被弃之不顾,刹那间,melody情绪失控,而后对母亲又是一通风雷般的说教指责,离开时,她重重地关上了房门。
《请回答1988》截图
深知无法以现有的方式让母亲知道自己的心意,melody把希望寄托于第三方视角的建议上。那天凌晨,她在豆瓣小组中发帖讲述了这件事,没想到,帖子热度上升很快。“我以为大家会更多地与我共情,没想到多数人是站在了母亲一边。”melody说,虽然结果令她惊讶,但她并未生气或失望,而是认真地看完了每一条回复。
有的网友建议她给母亲换上不伤眼的LED屏幕手机,有的网友建议她平时多陪母亲遛弯、逛街,转移注意力。同时,很多人也留言称自己的母亲同样沉迷消消乐游戏,“说实话,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我对母亲玩消消乐的接受度瞬间高了。”melody说。
众多回复中,还有一条令她深受触动甚至是震撼,留言:“不要认为今天你以母亲过去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她就是理所应当的。”melody说,这短短的一句话道破了她的心理现实,那天晚上,她再次进行了自我审视与反思。
第二天,当melody再次走进母亲的房间时,母亲立马调整坐姿,摆出一副警戒的姿态。melody这时一改往日的强势态度,切换成撒娇的语气哄着母亲说:“又这么晚睡,明天还起不起得来呀?如果你开心,我不会像从前一样反对你玩游戏。但你血糖高,熬夜肯定会让我担心,所以希望你尽量早点睡。”melody甚至还夸母亲一路通关特别厉害,并给母亲来了一个拥抱。melody感受到母亲的惊讶,不过母亲也确实“吃这一套”,她还像小孩子一样满脸傲娇,美滋滋地来了句:“你看我这一关打到了第一名。”
这几天,melody有些欣慰地发现,晚上12点左右,母亲房间的灯会准时熄灭。她觉得也许自己,正在渐渐掌握与母亲相处的通关密码······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我们俩》截图
撰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婧懿
统筹/林艳 张彬
(图片均为网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