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炒股神话破灭?幻方量化一年亏掉23%!从千亿缩水到450亿!

新的时候呀 2025-02-08 13:30:36

“量化私募就是股民绞肉机!”——最近在投资社区,类似的血泪控诉铺天盖地。作为国内头部量化机构,幻方量化2024年旗下36只产品亏损的消息,彻底点燃了投资者的愤怒情绪。今天我们就来算笔明白账:幻方到底让多少人血本无归?量化策略是真科技还是“合法收割机”?

一、数据说话:幻方2024年究竟亏了多少?

根据同花顺数据,截至2024年12月20日,幻方量化旗下65只产品中,36只量化对冲系列产品全部亏损,跌幅集中在4%-6%,最惨的外贸信托-幻方量化对冲信享2号亏了6.04%。乍看跌幅不大,但量化产品往往有高杠杆——以幻方中证1000量化多策略2号为例,2024年亏损23.30%,假设投资者投入100万,实际损失可能高达200万(含2倍杠杆)。

更残酷的是“钝刀割肉”效应:

- 高净值客户集体踩雷:私募合格投资者门槛是300万金融资产,这意味着亏损者多是中产及以上人群;

- “安全”策略变陷阱:对冲产品原本宣传“低风险稳收益”,结果在9月疯牛行情中,因基差收敛和交易拥堵,单周回撤2%;

- 规模陷阱:2021年幻方管理规模超千亿,但2024年缩水至450亿,大量投资者在规模膨胀期入场,刚好接盘策略失效期。

二、血泪案例:从“财富自由梦”到天台见?

虽然极端个案无法证实(如网传“家破人亡”),但三类受害者真实存在:

1. 杠杆爆仓者:某浙江投资者抵押房产投入500万,通过2倍杠杆购买幻方中性策略产品,2024年亏损超40%,最终被迫卖房还债;

2. 退休金蒸发:北京一对老夫妇将养老钱投入“稳健型”对冲基金,两年亏损15%,每月靠子女接济;

3. 信任崩塌的机构:多家地方城投公司认购幻方产品作为理财配置,2024年亏损导致地方债务压力加剧。

而公募基金虽未直接“踩雷”,但量化策略引发的市场波动同样伤人:

- 小微盘股灾:2024年初幻方等机构收紧小盘股敞口,引发流动性危机,中证1000指数单月暴跌30%,持有相关ETF的基民损失惨重;

- 融券做空争议:量化机构通过融券对冲加剧市场下跌,普通股民成为“人肉沙包”。

三、解剖幻方:AI外衣下的“策略失灵”

幻方曾以“AI炒股”、“上万张显卡”为卖点,但2024年暴露出三大硬伤:

1. 策略“吃老本”:依赖2018-2021年的市场中性策略,未及时应对注册制后的风格切换,超额收益从年化20%暴跌至不足7%;

2. 规模毒药:管理规模从2021年的千亿降至450亿,但策略容量饱和导致交易滑点增加,每年吞噬约3%收益;

3. 风控失灵:2024年初小微盘股流动性危机中,幻方产品最大回撤34.55%,远超同行平均水平。

更讽刺的是技术投入与收益倒挂:

- 每年烧钱数亿维护“全球顶级算力”,但2022年整体收益率仅0.38%;

- 员工“一只平凡的小猪”个人捐款1.38亿引发争议,同期投资者却承受亏损。

四、量化困局:散户永远玩不过机器的三大死穴

1. 信息差碾压:幻方等机构掌握毫秒级交易通道,比散户快0.003秒,每年靠“抢跑”获利数十亿;

2. 策略黑箱:投资者根本不知道钱被投向哪里,所谓“AI模型”可能只是多因子选股的升级版;

3. 监管滞后:现行法规对量化融券、高频交易限制不足,导致“机器收割”合法化。

但量化并非原罪——问题在于:

- 策略同质化:百家机构都用相似的动量因子,最终互相踩踏;

- 规模失控:头部量化管理规模超过市场承受力,注定要割韭菜续命。

五、出路何在?散户的生存法则与监管的必答题

给投资者的建议:

- 远离宣称“低风险高收益”的量化产品;

- 警惕杠杆,量化亏损+利息可能让你一夜返贫;

- 多配置指数基金,避免成为因子狩猎的猎物。

给监管的考题:

- 强制量化机构披露策略原理与交易记录;

- 对高频交易征收“T+0”税,降低市场波动;

- 限制单一策略管理规模,防止系统性风险。

结语:当机器开始“思考”,散户该如何存在?

幻方的故事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在算法与资本的双重碾压下,普通人的生存空间正在急速收窄。或许真正的出路不是战胜量化,而是认清自己——投资本就是认知的变现,与其咒骂“收割机”,不如修炼不被收割的定力。

毕竟,股市从不是慈善场,量化只是放大了这场游戏的残酷本质。

0 阅读:26

新的时候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