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837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宵禁是古代农业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从京城,小到村,都实行了宵禁,这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一种重要手段。
虽然唐代以后有“上元”的“宵禁”之说,但“宵禁”是古代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河中延续了很久。
一、古代宵禁的原因1、自然规律的生活习惯
中国文化有“天干地支”的循环法则,更注重“阴阳调和”,白天是太阳,黑夜是月亮,太阳活动,人要按照自然法则来生活。
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运转之道。在农业社会,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因为没有灯火,没有娱乐,所以大部分人都是靠着农业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学会了自然的法则,所以他们的作息时间也很正常,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
白天的时候,人们可以在白天劳动,但是到了晚上,他们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所有的户外活动都会被暂时搁置,白天和黑夜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黑夜是一种危险和不安的东西,比如“月黑风高,杀人如麻”之类的话,就足以说明,黑夜一直都是邪恶的代名词,用黑来衡量一个人的好坏。
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宵禁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
与其在法律上的意义不同,人们更愿意服从这个制度,这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传统秩序所形成的思想。
2、有利于统治的统治体系
虽然宵禁是以上所说的自我修养和道德约束的外在规范,但是在实施宵禁的过程中,它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战争和灾难肆虐的年代,统治者往往会发布一些紧急的命令,比如“宵禁令”,比如军队的宵禁。
两国交战,守卫森严,城内戒备森严,城内戒备森严,除了维持治安、维持秩序、便于管理外,还能防止情报泄露,保护情报,这一点在当今世界还能延续,可见其重要性。
“宵禁”是古代一种重要的夜间交通管理制度,它的作用就是严格地控制夜间的行为,包括关闭城门和坊门,禁止居民在夜间外出。
这样既能保证工作时间,又能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又能有效地打击违法犯罪,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宵禁是古代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制度。
中国古代的宵禁制度,大多都是非常严厉的,到了傍晚,所有的街道都会被封锁,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在街道上走动,否则就是“犯夜”。
在城里,“打更”的时候,会有人念着“天气干燥,心有火烛”。
“打更人”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到了晚上,除了守夜的人和守夜的人之外,再也看不到其他的人。
二、中国古代的戒律制度的变化宵禁的改变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主流观点认为,与政治范围相比,它更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段短暂的宵禁,那是在和平年代才会出现的,也就是“夜不闭户”。
形成宵禁的制度始于西周,由专门的人员管理,禁止夜间出行、游玩的人们,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比如长安城,为了方便管理,皇城分为东西两市,一百多个街坊,坊和市都被围了起来,到了晚上,除非大门紧闭,否则不允许任何人进出。
长安城里有一面大鼓,每到晚上,都会有专门的人敲响大鼓,大鼓的声音代表着城门的开启和关闭。
黎明时分,街鼓声响起,城内百姓可以进城,朝廷官员可以进宫,夜幕降临,街鼓声响起,代表着长安城的热闹与热闹即将结束,所有街道上的民众都要回家。
即使是旅客,也要找个旅店住下,不然被巡逻队的人抓个正着,按照《唐律》处罚。
《旧唐书马周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京城诸街,到了傍晚,都会有人来报信,以示警告。周遂奏诸街之鼓,以示警告,令众人散去,众人随鼓而行。
这句话说的是宵禁之前,只有在上元节,才会解除宵禁。
宋朝是公认的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汴京的商业发展使其城市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甚至有一次,他还解除了宵禁,只在晚上关上了城门,没有任何的规矩。
三、明清小说中的“宵禁”现象1、明清时期的宵禁
明清时期,“夜禁”由宵禁改为“宵禁”,其具体规定更为明确:一更三点钟鼓声,严禁外出;五更三点,钟声响起,禁止进入。
凡在二、三、四更在大街上行走者,鞭打四十下(京城五十下);一更、五更后、五更之前,罚三十鞭子(京城四十鞭子)。
只有疾病、生育、死亡之类的特殊情况,才能进入,到了晚上,所有的城市都会封锁城门,不允许任何人进出。
2、明清小说对宵禁文化的描述
由于宵禁与中国古代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从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民众对“宵禁”的认识和文化记忆。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这种类型的作家们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普通民众身上,与前几个朝代文学中的才子佳人、英雄豪杰的态度相区别开来,而对普通人的描写则多是普通的日常。
虽然作品中存在着一些虚构的因素,但它依然是以明、清两代的视角来审视“宵禁”,从另外一个方面折射出了明清时期的“宵禁”,这在文学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金瓶梅》常在深夜、灯火通明的特定时刻,把西门庆的贪污受贿的行径置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他犯罪的时候,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会出现,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完全是因为宵禁系统的存在。
由于城内戒严,百姓们都是闭门不出,这给西门庆这个有护身符的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但这样的做法,却与朝廷的禁令背道而驰,因为这条禁令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黑暗遮掩不法之事,让夜幕遮掩邪恶。
这也是明末官场上的阴暗,使宵禁不但不能杜绝违法行为,还可能成为执法不公、滋生罪恶甚至钻空子的利器。
利玛窦,一位明末清初入中国的传教士,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道:“中国各地都有数以百计的更夫,轮流守夜,每隔一定的时间敲响铜锣。
不过,街上有铁栅栏和门闩,经常会有小偷把房子洗劫一空。”
可见,到了末年,各种弊端都十分突出的时候,昔日的执法人员就变成了“监守自盗”的罪犯。
清朝长篇小说《歧路灯》讲述的是一部关于赌钱伤人的故事,因此这本书讲述了很多赌客如何躲避宵禁,例如有钱有势的赌客就会借势。
比如,他的父亲为了给盛希侨撑腰,就随口说:“这么晚了,你在我这里挂个灯笼,也不会有人阻拦。就算把篱笆给锁上了,他们也不敢不开门。”
而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赌徒,如何才能通过“夜禁”?更多的时候,就是看人的眼力和口才了。
比如夏逢若带着男主角谭绍闻去赌博,结果遇到了巡逻队的官员,借口给自己的母亲治病,从药铺里偷了一张药方,还用了三次。
明清时期的讽刺小说占了很大比例,而在文学中所提及的宵禁大都是以侧面的情景描述来进行批评:
一是以宵禁松懈为例,说明了当时官府的昏暗;二是通过对实施宵禁的不统一,阐明了特权阶层特别是官员子女的“特权”。
自西周至明清,中国古代的“宵禁”已延续了2000多年。
而古代的宵禁,则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智慧文明,以维护社会安定为基础,同时又与各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虽然宵禁在某种意义上给古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秩序与便利,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必然会产生某些弊端。
它们成为一种文化记忆,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形成独特的文学现象,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宵禁的原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