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赋税促进了宋朝城市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治说历史 2022-11-18 11:11:57

全文共1622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纵观历史,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唐、宋两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幸福的国家。宋朝虽重文轻武,武力相对弱小,但无论在文化还是城市方面,宋朝都是最发达的。

北宋时,汴梁的繁华和气派,甚至超过了北京和上海。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这一点看出来。汴梁也为近代都市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离不开它的规模和它的居民。宋代为何会有如此繁华的大型城市,如汴梁?实际上,这些都是建立在唐朝税制之上的。

一、唐代赋税体制的变化

唐代前期,在隋末的战争和覆灭中,整个社会已经变得千疮百孔。由于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口和土地的贫瘠。唐代初期,为解决这一问题,实行了“均田制”。

那时,国家把土地分给了人民,每家人多,就能分到更多的土地,人少了,就能分到更少的土地。就算是赋税,也是以人口为单位,这就是所谓的租庸制。

在唐代前期百废待兴的时代,租庸制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很好的适应。这样的赋税体系,也使得大唐的经济迅速复苏。不过,随着大唐的发展,国土的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人口也越来越多,所以这两种制度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虽然朝廷没有能力再分派到更多的地方,但也要按照人口来计算。也就是说,每一户人家的人口都在增长,税收也会相应的提高,但是土地的分配并不多。

再后来,经过安史之乱,大唐的治安也变得混乱起来,贵族和地主趁火打劫,导致百姓生活拮据,无家可归。那时,土地的合并问题日益突出。

而租庸制带来的种种弊端,也在这一刻体现了出来,对民众的伤害和压力都很大。贵族虽然拥有大量的土地,但是他们的税收还是要按照自己的人口来计算的,而平民则是因为没有了土地,所以他们必须缴纳一定的赋税。

于是,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统治者们也意识到,如果不改革的话,他们的社会就会回到唐朝的黑暗时代。

因此,唐德宗即位后,制定了一项“两税法”,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两税制度与租庸制不同,它不是以人为单位,而是以每个家庭的财产和土地为基准。

两税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取消了租庸制中的繁琐的赋税程序,而是以钱为单位。而且,按照每个家庭的土地面积和产业来划分。

“两税”的推行,使唐代的社会治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可谓是一项重大的进步。中国率先实行了商业税制,并将其转为货币税制。

两税制度实行以后,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的负担减轻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也在逐渐的缩小,最主要的是,这一税制为国家增加了税源,使国家的财政更加的充裕。

二、两税制存在新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体系,是需要强大的执行力来支撑的。然而,仅仅实行了三十多年,两税法就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一次,并非因为税收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执法者本身的原因。

当时朝廷对各州郡都有赋税的规定,渐渐的,地方上的官员们为了提高自己的赋税额度,也就会私收一些杂税。普通民众,在缴纳普通赋税的同时,还要缴纳更多的赋税。

而且,两税法将纳税方式转变为金钱。到了那个时候,钱币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入朝廷。平民们只能将自己的食物卖掉,以换取更多的铜板。

但时间一长,粮食就会变得很廉价。百姓只能多卖一些,到了后来,卖光了,银子就上缴了。

因为两税制度是根据土地和货币来计算的,因此,贵族们和土地的主人们,必须要缴纳赋税。但他们会把征收的税款转嫁给租用他们土地的农民。他们得到的租金越高,就会使土地合并问题变得更为严峻。

因此,实行了30年的两税法案被迫终止。一直到宋朝建国,从唐代开始,大量的流民涌入了城市之中,而这些人为了在这里立足,不得不做一些生意和手工。

于是,在这个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商贸、服务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宋仁宗年间,坊市完全被废止,此时,街面上的店铺、小摊,日夜不停,汴梁城内,也是一片灯火通明。

宋代城墙的拆除,促进了整个商业的发展,也为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服务业一开始是为贵族和官僚服务的,后来也在平民中流传开来。

参考文献:《宋史》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