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788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明代北京政权覆灭后,南京成为明代“两京”的定都,拥有完善的政治体制和百万军队的支持。南明弘光上台以后,政治混乱,党争不断,勋贵霸权,武臣失节。
明末北京政权被推翻后,南京各地的文武派系发生了争权夺利,为争取新皇帝,军方势力以暴力相威胁,以伦理秩序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家族。
崇祯十七年4月,因为崇祯诸公没有南下,南京的权贵们“莫之敢决”,在福王和璐王的问题上,各大门派都在权衡利弊。吕大器,高弘图,钱谦益,张慎言,姜曰广,都是支持立璐王朱常淓的。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身为东林党人,对福藩继统持保留意见,因为朱由崧的外孙女是明神宗郑贵妃,所以在万历到天启年间,因为储君的问题而引发的刺杀和移宫案,都与他有关。
在南京有些有势力的官吏中,以璐王最具号召力,“立贤”和“立亲”其实是为了争夺继承权、垄断地位和权力。福王是明成祖的孙子,与皇家关系最为密切。
甲申年四月,南京军务大臣史可法,提出「福王不孝,虐下,干预有司,不读书,贪淫,酗酒。
马士英则认为“福王奇货可求”,主张用亲族的眼光来看人。凤阳总督英致史可法,陈福王是最接近皇室的,是最好的继承者。凤阳守备长公,在老福王朱常洵手下效力,与高杰、黄德功、刘良佐等江淮军中实权人物,欲以武力要挟大臣,立福王为“定策之功”。
马士英与大臣刘孔昭、高杰、黄德功、刘良佐等人联合,向韩赞周发出了一封朱由崧的诏书。马士英派五百名黔军护送到福王,使事情变成了事实,史可法等不得不承认。
“崇祯十七年四月甲申,兵部右侍郎吕大器署礼、兵二部,拒不签字。吏科给事中李沾厉说:“今日若有异心,杀无赦。”这是一种循规蹈矩的做法,他终于动用了南京的防御体系,让福王在南京继承了帝位。弘光帝继位之后,便荒废了朝政,封了不少功臣。
弘光政府在太监的帮助下,将南京的主要官员改为京营,以此来拉拢大臣和太监。
弘光帝派徐弘基魏国公为孝陵献祭。他还命令徐弘基、魏国公、东宁伯焦梦熊,各领一方,刘孔昭、朱国弼,因立功而立。“黄澍入京,弹劾马士英贪赃枉法”,马士英无言以对。
宦官田成在弘光帝面前哭道:“皇帝若不是马公,就不能立,今日赶他走,就是皇帝不忠;有马公在,万事不劳陛下操心,马公一走,又有谁能为陛下效劳?”弘光帝默许,田成吩咐马士英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弘光帝在元宵节张灯,韩赞周说:“天下大事,无能为力,何必多管闲事?”福王说:“老马在,有什么好担心的?”
甲午(1645)五月,清兵向南都进犯,弘光帝骄奢淫逸,醉心于梨园饮酒。在弘光帝“啾然不乐”的除夕,他住在兴宁宫时。乙酉年三月,弘光帝以京中无人能及,下旨在江南各郡挑选淑女,并以“汴京传统”为由,命太监田成下杭州,挑选一位“容止端庄,言辞婉约”的女子。弘光帝即将举行婚礼。
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从清末就已产生,至弘光时期更为剧烈。弘光王朝成立之初,太监与东林派就是水火不容,以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吕大器为首的太监,马士英,阮大铖,刘孔昭。
太监以支持马士英为功,挤史可法出朝,排斥东林党的重臣。马士英入主后,以太监阮大铖为核心,武将们为争取小团体的利益而努力。
1.勋贵专权专制
从魏国公徐弘基起,勋官们就有举荐文官的权利。弘光朝不但可以举荐文臣,还规定了给封爵的权利。
这位大臣有弹劾的权利。勋臣南方都不立藩制,为争夺权力,文臣对勋臣的制衡,在弘光朝已经不复存在。
2.马士英通过两党的斗争获得权力
弘光王朝的内斗,是明末东林党与太监党争的延续。弘光政府成立之初,史可法,高弘图,马士英,姜曰广,王铎,都是东阁大学士官。
史可法还执掌着朝中的大权。马士英虽然在内阁任职,但仍然是凤阳的总督。张慎言为吏部尚书,任命刘宗周为左都御史台,徐石麒为右御史,张国维原为兵部尚书,辅佐京师。
按照明朝的惯例,南京军机大臣是留都百官之首,史可法则是因为在崇祯皇帝的帮助下,被任命为弘光朝的大学士。史可法在决策问题上未能得到朱由崧的信任,“失势”,“攻史附马”,魏国公勋臣徐弘基,更是扬言:“史君,是可以杀的!救不了皇上,又怎么会回来?”
马士英等人为了争夺大权,在官场上大放异彩,很快就会对东林党展开反击。至于内阁的任命,“刘孔昭为谋内阁而动”。史可法以“朝廷不能为官”为由,将刘孔昭拒之门外。刘孔昭向马士英举荐道:“既然我不能,那马士英为什么不能?”
于是,史可法在顺冶元年五月十六日被马士英赶出南京,督师扬州。
3.吏部尚书张慎言因功臣之争而被革职
东林党以选举法、评判官为手段,对官员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勋贵们要求参政议政,而非由吏部主持的文官推举,而是由五军都督府选出大学士、尚书,建议朝廷在文官任命、军事措施制定、朝廷规划等方面,均由显贵参加。
由忠义刘孔昭率领的武将派系,在朝廷上斥责吏部尚书张慎言,反对勋贵,拥立福王。甲申年(1644年)5月23日,庚戌,刘孔昭在早朝上斥责张慎言拒任勋臣、与李自成勾结的奸臣,以吏部的任命权限,在朝中安插心腹。
刘孔昭拔出一把小刀,向张慎言追去,一直到韩赞周的太监才出面阻止。张慎言马上提出辞退,张慎言被弘光帝收下,最后罢免张慎言。
3.马士英的内线宦官
阮大铖马士英利用太监阮大铖,在弘光朝太监、东林党的斗争中,掀起了轩然大波。高洪图呼吁恢复群议的选官方式,任命和罢官,特别是大学士,要按照先帝的旧制度,由九卿开会,以恢复朝臣的权利。
马士英坚持废除“九卿评选”的体制,主张加强君臣任免,希望把阮大铖纳入内阁。阮曾和魏忠贤勾结在一起,刺杀了东林党的人,被崇祯帝以太监的罪名扣在了他的头上。
在是否可以重用阮大铖的问题上,东林党与马士英、勋贵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甲申年6月6日,壬戌年,马士英推举阮大铖为兵部右侍郎,高洪图等人对阮大铖进行了攻击。姜曰广、高弘图等人,也都退出了内阁。九月一日,马士英避过了九卿的会议,宣布阮大铖为左侍郎。
第二年,马士英又将阮大铖提升为兵部尚书,同时也是副将。到了崇祯十七年末,陆大器、户部尚书高弘图和其他要员纷纷下台。太监清除异己,重用阮大铖。阮大铖得势后,鼓动弘光重印魏忠贤等所著《三朝要典》,迫害东林党人,制定“顺案”,恢复东厂,使得弘光政权在这场激烈的党争中失去了统治的力量。
1.错误地向北求和
“争空”的是洪光政权,人民怨声载道,财政空虚。这支部队由于党派斗争而士气低落,失去了战斗力。面对清兵南下,洪光政府不得不派遣使者“北上议和”。
弘光政府以兵部右侍郎、左懋第、太仆寺尚书、兵部尚书马绍愉、总兵官、太保陈洪范三人为使节,奉上了崇祯皇帝的诏书,赐金千两,银十万两,绸缎万匹,并派出使者三千,赴北京求和。
崇祯十七年十月,弘光朝使节奉命北上,被清廷刁难、凌辱,特使左懋第被关在京,马绍愉投降,陈洪范被逐出京。左懋第不肯向清威逼利诱而死,弘光派人联清灭寇,最终以惨败收场。
吴三桂也拒绝了弘光赏赐,甚至拒绝了使者的接见,“联吴”的美梦就此破灭。
2.文臣内部争权夺利
弘光王朝的内乱,牵扯到了军中,武将之间的争权夺利,限制了朝廷的军事力量,使四镇的抵抗能力大大减弱。武将以官职为要挟,使之升迁,但在江北,朝廷没有任何官员的任命和任命,也没有任何军事调动的权利,甚至连招揽、赋税的权力,都是由四镇来管理,只有史可法这个名义上的监工。
高杰和刘泽清,都是曾经与农民军队战斗过的残兵败将,如今却拥有一大块土地,还将当地的赋税都据为己有,这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连弘光朝都不放在眼里。
马士英不顾戍边之责,以四个镇要挟群臣。长江以北,淮安,徐州,扬州,滁州,凤阳,泗州,庐州,六安。四位将军没有时间准备战争,但他们都在积极地支持马士英参与党争,以争取洪光政权的最大利益。
马士英利用四个镇作为后盾,笼络江北将领,使其内部矛盾加剧。史可法被逐出京,督师扬州,朝中缺乏一个强大的力量,可以与马士英和勋贵团体相抗衡。
在扬州,史可法曾设法调解长江北部四镇的矛盾,然而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四个镇中的将军,因为拥护朱由崧而被封为国君,没有反抗清军的意思,只凭武力威逼朝廷,贪图享乐。
首先,高杰和刘泽清为了扬州的富裕而结仇;高杰在土桥偷袭黄得功,抢走了三百匹战马,督师史可法不得不出面调解。
四镇之外,左良玉麾下数十万大军,都驻守在武汉,守卫南京,是一股不弱的军队,若是用来抵挡北方的入侵,对弘光的统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左良玉在平定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嚣张,越来越有势力。
他的军队和被征召来的农民军队控制着湖广一带,是抵御张献忠的有力屏障。张献忠此时正在四川扫荡,随时有可能顺流而下,对江南发起攻击,弘光帝极力拉拢左良玉,使他对南明忠心耿耿。
朱由崧登基的旨意被发配到武昌,左良玉却无动于衷。他与马士英、四镇的将军、将军们向来不和,所以他率领的军队,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左良玉没有参加南都“定策”的准备工作,他的政治位置和江北四个镇都不一样,武汉距离南京很远,马士英也没有把左良玉放在眼里。
左良玉在政治上的失利,使他转向了东林党,并在左良玉发动了军事政变。马士英和四个镇的势力,迫使左良玉放弃了武汉,派兵对南京进行了威胁。左良玉把“北来太子”当成了真正的太子,以此作为“清君侧”的借口,对弘光政权发动了一场战争。
马士英不顾史可法的反对,放弃长江北部,调集江北水师,阻击左良玉东进,致使清军到达江北后,江防空虚,更加快了弘光朝的解体。
3.明军未战而投降
清兵压境,弘光政府还在内斗。甲午,四月廿四日,清军围困扬州,不攻,反而劝降,史可法不降,瓜州等地的明兵,也都归顺,高杰统领李本深,杨承祖,李成栋,胡茂祯。
多铎率领清军增援,八旗主力用炮击坍扬州城墙。4月25日,辛丑,清军进京,俘虏了史可法,史可法不肯投降,被多多杀死。
扬州沦陷,洪光政府在江北的防御体系,已经被攻破。多铎攻陷扬州之后,便下令大开杀戒,理由是他不肯投降。直到5月2日,清军才停止了屠杀,并安排了官员来处理政务。
扬州之战,史可法壮烈牺牲,清军北上长江,统帅杨文骢和郑鸿逵率领的驻军,在大江上与清军对峙。弘光帝在乙酉年五月十日日辛卯,听到清军过河,二鼓声后,翻身下马,出了南京城。
马士英率领四百名黔军,携福王的母亲逃入江浙,南京的官员则四散奔逃。马士英辞官而逃后,赵之龙、王铎、钱谦益等朝政由忻城伯负责,南京军务处由赵之龙执掌。
弘光元年5月15日,多铎率领清兵到南京城,赵之龙率领南京城百余名文臣,向清军提出投降请求。广昌刘良佐向多铎投降,奉命抓捕弘光皇帝。
弘光帝向太平府投降的操江成意叔刘孔昭被拒,转投芜湖的黄德功。黄得功率弘光帝南下至杭州,刘良佐向清军投降,追上黄得功,劝他归顺,黄得功不肯投降,在战场上阵亡。
黄得功一死,他的左军总兵田雄、右军统帅马得功即刻归降,将弘光帝献给多铎,弘光帝则被押往北京,被杀。四镇大军大部分不敌清军,纷纷投降,洪光政权的防御系统很快就被攻破。
马士英、刘孔昭等一小部分部队分率逃走。根据多铎五月向朝廷递交的报告,一共有二十三名总兵、两名监军道、47名副将、86名参将、86名游击、马和步兵238300名。这二十三万多名士兵,大部分都是四镇的士兵。
除了黄得功阵亡,其余四镇兵不战而降,与清军一道,对弘光政权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明代永乐年间开始实施“两京”,北京政权覆灭后,南京驻军制度为弘光政权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然而,明廷依循着律法,在叛逆的操纵下,由直系后裔的孙福王登上了皇位。
福王不学无术,滥用皇权,任用奸佞,专制百姓,纵欲享乐,以致政治腐化,派系纷争。这些大臣都是世家子弟,仗着先祖的庇护,靠着自己的谋略和谋略,执掌朝政,以自己的家族为荣,在外敌面前,却是胆小如鼠。
敌人来了,士气全无,江城没有防御,外边没有援军,几十万大军,根本就是不堪一击。弘光帝从南京逃走,马士英逃到浙江,钱谦益、大学士王铎、京营忻城伯赵之龙、魏国公徐久爵等纷纷出城迎接,弘光王朝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