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都知道,近代中国的历史可谓是水深火热,从八国联军侵华开始,到十四年抗战结束,国人备受侵略者荼毒,虽然现在一些抗日神剧中将这段惨烈的战争历史变成了闹剧,但老兵们却深知我国的最终胜利赢得不容易,尤其是对日作战更是异常惨烈。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短短15个月内日本就接连攻克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多座大城市,并占据了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国民党百万军队虽有抵抗,但终不敌日军的机械化进攻,正因如此,日本人对这场侵华战争信心满满,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志得意满的向天皇裕仁承诺要在“一个月内,解决中国事变”。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日军的进攻速度世所罕见,如果换成是一个小国,估计早就亡国数次了,但庆幸的是,日本并没有如愿,在拿些一座座大城市之后,日本非但没有实现鲸吞中国的目的,反而在之后的7年内寸步未进,最终在全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侵华日军战败投降,尽数退出华夏大地。
那么,日军以这么快的战斗速度进攻中国,为啥还是不能鲸吞中国?侵华战争打了8年为啥最后还是输了呢?
稍微懂点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离不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虽然一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为了让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但随着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我国面临的很多内部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军事政治的联合,让我国反抗侵略的能力大幅增加,正因如此,毛主席一直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统一战线的战略指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更多的抗日根据地,原本松散的民心也被重新凝聚在了一起。
就连一向采取“绥靖政策”的蒋介石也收起了利己的小心思,开始在正面战场上抗日,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人觉醒了民族意识,日军很快便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争泥潭,已然无法快速推进。
除此之外,日军兵力的大规模分散也大大增加了鲸吞中国的难度,尽管侵华战争一开始日军势如破竹,国民党军在日军的机械化推进下连战连败,除了淞沪会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他三场大战均以失败而告终,但日军占据的城池越多,守城的成本也越高。
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沦陷前,国民党军实际拥有的兵力高达200多万,百万军队虽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要守住偌大的中国明显不足,而且这些兵力不仅要分配到战场上正面对抗日军,还要分散到各个交通要塞阻击拦截敌军,所以百万大军实际可支配的并没有多少。
然而,随着一座座城池的相继沦陷,国民党军虽然一路退到了西南,但兵力的收缩却给抗日带来了更多的机动性,需要分散到全国的兵力越来越少,兵力更加集中,对抗日军也就更加有利,在此期间,桂系的狼兵、川兵悍不畏死,日军再也无法快速推进。
而反观日军,虽然城池占据的越来越多,但为了守住这些城池,日军的百万部队不得不分散驻扎,日本一个岛国,兵力本就非常有限,这样分散之后,日军可以动用的机动部队变得越来越少,优势开始逐渐被瓦解。
所以到了战争后期,日军只能试图通过政治诱降的方式让蒋介石为己所用,为此日本政府提出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鼓吹“日满华三国合作”,庆幸的是,当时毛主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日军的诱降并未取得可观的效果。
即使后来国民党军消极对战,我军依旧可以运用游击战术让八路军、新四军和群众一条心,从侧面和背面袭扰敌军,再辅以地道战和地雷战,日军一时头疼不已,却也无可奈何,也正是这种“小打小闹”式的打法,不断地在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最终让日军走向崩溃。
而除了我国军民的顽强反抗以外,日本自身的条件也不足以支撑其继续侵吞我国领土,明治维新后,日本完成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靠着给欧美国家打工赚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日本又利用在甲午战争中讹诈的2亿两白银让本国经济迈入了快车道。
在那段时期,日本的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大批日本人开始享受生活,过起了灯红酒绿的生活,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通过资本积累,有了侵略我国的军事力量,在占领东三省后,日军从北向南先后攻占了我国热河、察哈尔、山东、山西等地,此后又将上海、浙江、安徽等地收入囊中。
但长时间的战争让日本的国库也逐渐见底,到1939年,为了继续给前线的日本兵供应战斗物资,日本国内甚至已经开始实施《价格等统制令》,规定所有的物资都要统一分配,普通的日本民众由于吃不饱饭,有的时候只能吃马铃薯皮、瓜果皮等边角料。
而最让日本难受的是,虽然日军在短时间内攻陷了我国数座城池,但当时我国太穷了,大部分占领区都无法为日军提供急需的战略物资,即使一些地方有物资,也需要大规模开发,没有个三年五载根本看不到回报。
不仅如此,为了后续的战争推进,日本还要自行建设这些占领区,这样一来二去,日本消耗的物资可想而知,后来急得没办法,日军只能自己在占领区种植食物,有些甚至还跑去给当地地主当短工混口饭吃。
只不过当时我军时刻观察日军的动向,日本人在占领区种出的植物,只要成型就会被我军收割走或者毁掉,面对我军的袭扰,日军虽然气愤,但也无可奈何,几轮下来之后,日军在占领区种粮几乎是颗粒无收。
而且当时蒋介石滥发纸币,导致全国经济萎靡不振,这让原本就物资短缺的日军雪上加霜,所以到了战争后期,日本已然没有了继续进攻的资本,已经占领的中国领土又无法消化,还要面对4万万中国军民的反抗,日军早已陷入战争的泥潭,战败投降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也就是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黔驴技穷的日本为了继续顽抗,索性放开手脚,将目光转向东南亚,企图独占西南太平洋,继而用东南亚的资源维持战争,只不过当时的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日本对美宣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1941年12月8日下午,美国珍珠港被袭击的第二天,罗斯福总统在美国国会前向全世界宣布:“昨天,1947年12月7日,它将永远成为国耻日,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海空军预谋的突然袭击,我沉痛的告诉各位,很多美国人丧失了生命,我要求国会宣布,美国同日本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也就都知道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将日军打得落花流水,近11万日裔侨民的资产不仅被直接没收,还被送进了圈养的无人区,面对这场极不对等的战斗,日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而最让日本痛心的是,就在日军疲于应付美军的进攻时,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也送来了一份“致日本公告”,公告中,苏联不仅没有应日本的请求出面调停,反而宣布苏联即日起正式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面对苏联和美国这两尊庞然大物的进攻,日本的任何反抗都没有了意义,本就已经在中国战场处于劣势的日军,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再战的能力,而且经过数年的发展壮大,我军已经形成规模,即使是正面对抗,也不再畏惧日军。
所以,日本侵华为什么起点那么高,最后还是输了呢?究其原因还是中国军民的坚持和勇敢战斗,在毛主席的正确指导下,国人以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方式反抗外敌,即使这个过程异常艰辛,而且耗时很久,也没有一个人选择放弃。
就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中国在战争中不是孤立的,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美国和苏联的援助固然重要,但并不能算是这场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只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附加条件而已,就算没有美苏,日本也已不成气候,战败是早晚的事,不管是美国的原子弹,还是苏联对日宣战,都只不过是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速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