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特朗普的关税大战,有一些信息值得玩味: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援引外媒报道,日本首相石破茂4月14日表示,虽然日本不会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进行报复,但在即将与美国政府举行的关税谈判中,日本不打算做出重大让步,也不会急于达成协议。
此前,加拿大总理卡尼宣布了对美国所谓“对等关税”的一系列反制措施。卡尼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试图重新构建国际贸易体系。加拿大的所有反制措施都是为了保护本国的产业工人。他透露,由于美国关税,已经有数千名工人失业。卡尼说,“我们是加拿大的主人”。他宣布,加拿大对美国贸易的严重依赖已经结束了。
日前,德国《慕尼黑水星报》称,在全球贸易冲突的背景下,欧盟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正在缓和。布鲁塞尔向特朗普展示该如何应对中国商品。与此同时,德国《商报》认为,对于近期欧盟与中国加强合作交流,中国展现出其是一个可靠的贸易伙伴。
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撕破了西方同盟“价值观优先”的虚伪面纱,展现出赤裸裸的利益博弈本质。当他试图以“美国优先”重塑全球贸易秩序时,他或许未曾料到,最先反噬美国的可能是其传统盟友。日本首相石破茂明确表态“不急于对美让步”,加拿大总理卡尼高调宣布“结束对美贸易依赖”,欧盟则悄然转向中国寻求合作,这一幕幕场景,共同勾勒出一幅“美国霸权失速、盟友离心离德”的地缘政治图景。
加拿大对美加征“对等关税”的反制,标志着一个历史性转折,因为过去数十年间,加拿大对美国市场的有极大的依赖,但特朗普的关税战会导致加拿大量名汽车、钢铁工人失业。卡尼的强硬宣言,“我们是加拿大的主人”,不仅是对美国经济霸权的反击,更是对全球发出的信号,弱国不再甘当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日本的态度转变更具战略深意,作为美国在亚洲最紧密的盟友,日本长期在贸易问题上对美国亦步亦趋。但石破茂此次公开表示“不会急于达成协议”,暴露出日本对美政策的两大考量:一是美国反复无常的单边主义已让盟友失去信任;二是日本必须在中美博弈中寻找新的平衡点,避免沦为“经济人质”。
尤其是经历过1980年代“广场协议”之痛,日本如今清醒认识到依附性发展的代价,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新发布的《半导体产业复兴计划》明确将中国列为关键合作伙伴,这与美国主导的"Chip4联盟"形成微妙张力。
德国《慕尼黑水星报》所称的“欧盟与中国关系缓和”,绝非偶然,面对美国对欧洲钢加征关税、威胁对汽车行业开火的压力,欧盟不得不重新评估其战略选项。
中国连续多年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中欧合作空间远大于分歧。欧盟对特朗普“毁约退群”的行为早已不满,而中国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WTO改革上的立场与欧盟更具兼容性。美国要求欧盟“选边站队”对抗中国,但欧洲企业无法承受与中国“脱钩”的代价,德国大众、巴斯夫等巨头在华投资屡创新高,便是明证。
事实上,德国从中国进口大量光伏组件,相当于替代了原本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天然气;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占率不断突破,倒逼欧盟在电池技术、充电标准等领域寻求合作而非对抗。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近期称“中国是系统性合作伙伴”,与德国《商报》评价中国为“可靠贸易伙伴”形成呼应。这种风向变化,或可看作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用脚投票”。
盟友的集体转向,折射出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正在加速崩塌,而三大结构性矛盾加速了这一进程:
一是朗普试图通过关税战迫使盟友让利,却忽视了全球化时代“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规律。
二是美国屡屡背叛国际承诺,退出各种“群”,其“规则制定者”形象越来越模糊,日本、加拿大如今的强硬,正是对“美国不可信”的应激反应。
三是当美国大搞保护主义时,中国持续扩大开放,RCEP生效、申请加入CPTPP、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提供的不仅是市场,更像是一套“共赢而非零和”的治理方案,对很多国家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全球贸易体系的重组,正以出乎美国预料的方式展开。日本和加拿大的强硬、欧盟的转向,以及东南亚、非洲国家各自“打算盘”,都在讲述一事实,没有国家接受美国的经济霸凌。
特朗普的关税战或许能暂时讨好部分选民,但它削弱的不仅是美国的国际信誉,更是二战以来美国亲手建立的盟友体系,而中国以“不断扩大开放”回应“逆全球化”浪潮,以包容多元促发展,历史的天平可能会悄然倾斜也说不定。国若继续沉溺于“极限施压”的旧梦,盟友对它的离心力只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