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司马南深陷偷税漏税风波,其构建的“爱国教主”人设轰然崩塌时,那些曾将口号喊得震天响的信徒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困局。
这场始于道德高地的狂热运动,最终跌入法律与现实的泥潭,不仅撕开了“爱国生意”的虚伪画皮,更暴露出网络民粹主义裹挟下的集体迷失。当“教主”的光环褪去,信徒们的信仰废墟上,该生长出怎样的理性新芽?
司马南信徒的六大特征——逻辑混乱、情绪亢奋、拒绝异见、语言暴力、捏造事实、乱扣帽子,这些本质上是一套完整的认知闭环体系。这个群体曾将“爱国”简化为对教主的无条件崇拜,用立场代替思考,用情绪淹没理性。
如今面对司马南涉嫌违法的实锤,信徒们陷入认知失调的漩涡:若承认偶像崩塌,意味着整个价值体系崩溃;若继续辩护,则需对抗国家法律尊严。这种撕裂感,恰是狂热褪去后的必然阵痛。
司马南与信徒的关系,堪称数字时代的“民粹合谋”,信徒需要精神领袖来宣泄生存焦虑,司马南则需要流量燃料维持“爱国表演艺术家”的人设。双方在“爱国”大旗下形成利益共生体,通过制造“我们VS他们”的二元对立,将复杂的社会议题异化为非黑即白的骂战。
看看司马南话题下,含人身攻击的评论占比相当高,这种群体极化现象已构成网络空间的“信息污染源”。当信徒们用污言秽语攻击异见者时,他们捍卫的早已不是国家利益,而是群体认同的虚幻快感。
后司马南时代,信徒群体面临三重转向可能:部分人将寻找新“教主”,在李毅等“替补选手”身上延续旧梦;另一批人或陷入“受迫害妄想”,将司马南跌落神坛解读为“资本打压爱国者”的阴谋;唯有少数觉醒者能跳出信息茧房,意识到“依法纳税才是真爱国”的朴素真理。这个过程恰似宗教改革的历史重演,当教皇权威瓦解后,信徒要么改投新教,要么固守天主,要么走向理性启蒙。
解构司马南神话,本质是重建公民理性的契机,那些曾被“夹头粉”污名化的普通网民,应当用两招破解民粹余毒:首先,以“法治标尺”衡量所有公众人物,戳破“口头爱国者”的合法性泡沫;其次,用“行动爱国”替代“口号爱国”,让依法经营的企业家、勤恳纳税的劳动者成为真正的主角。当网民学会用《税法》第63条而非“汉奸走狗”的帽子来评判是非时,便是公民意识真正觉醒的时刻。
历史的吊诡在于,司马南信徒越是狂热地“捍卫”爱国,反而越凸显沉默大多数的可贵,那些不擅网络骂战却踏实建设的普通人,才是撑起这个国家的脊梁。
当信徒们从“教主倒掉”的震撼中清醒,或许终将明白,真正的爱国,不需要歇斯底里的表演,更不必制造虚幻的敌人,它藏在每个纳税人准时提交的申报表里,刻在每位劳动者额头的汗水中,写在每位公民理性克制的键盘上。后司马南时代最大的进步,或许就是让“爱国”回归它本来的样子:安静,坚实,且无需证明。
国内一套国外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