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时间长短,不是衡量文明的尺度

评论员廖保平 2025-04-23 08:42:30

“中国已经存在了5000年,在大部分时间里,没有美国这个国家,而我们依然生存了下来,如果美国想欺负中国,我们不在乎,大不了再过5000年没有美国的日子”。一名叫高志凯的国际问题专家,在一次接受外媒采访时的回答,让人觉得很是霸气侧漏,还没等外媒记者问完,高志凯就果断打断她的话,用上面的话直接怼回去了。华春莹也转述过这样的观点:一个不足250年的建国史的国家,想改变一个拥有4000多年政治文明的大国,这种想法是极其荒谬和傲慢的。

高志凯一句“中国已存在5000年,大不了再过5000年没有美国的日子”,以及华春莹“一个250年历史的国家想改变4000年文明大国”的言论,引发不少网友的共鸣。这些话语的确铿锵有力,在情绪上给人以振奋,但若理性审视,这种以“历史长短”来论证文明优越性或国家韧性的逻辑,实则存在明显的漏洞。

首先,在概念上是不准确的,将夏商周与秦汉唐宋等不同政治实体统称为“中国”,恰如将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与意大利共和国混为一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于1949年,而非四五千年。难怪,西方学术界普遍将中国视为“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种文明形态的韧性源于文化基因的传承,而非特定政权的存续。

其次,文明的生命力,不取决于时间长短。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这是事实,但文明的延续性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文明的先进性或抗压能力。历史上,许多曾经辉煌的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罗马帝国,都曾延续千年以上,但最终或因内部分裂,或因外部冲击而衰落。

同样,美国虽然建国仅两百余年,却在短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衡量一个文明的韧性,不应只看它存在了多久,而要看它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仅以“历史悠久”作为自信的资本,而忽视当代挑战,反而可能陷入固步自封的陷阱。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很多存在时间较短的政权和国家,却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比如‌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前323),存续13年,却促成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深度交融,其文化遗产影响至今;‌蒙古帝国‌(1206-1368),虽不足二百年,但建立的驿站系统使欧亚大陆首次实现系统性连接。

其三,历史长短≠现实实力,国际竞争靠的是综合国力。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实力的博弈,而非历史的比拼,19世纪的中国也曾是“天朝上国”,但在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列强面前,却因科技、军事和制度的落后而屡遭挫败。

今天的美国虽然历史短暂,但其科技、金融、军事和文化影响力仍然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短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撼动其霸主地位,单纯强调“我们比你历史悠久”,并不能削弱对手的现实优势。真正的自信,应当建立在当下的创新能力、治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上,而非仅仅依赖“祖上阔过”的历史叙事。

其四,文明的对话,不应沦为“比谁更老”的口水战。高志凯和华春莹的回应,本意是反驳西方的傲慢,但若将争论引向“谁的文明更悠久”,反而可能让国际舆论场沦为“比资历”的幼稚辩论。

文明的进步,恰恰在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正是因为它吸收了市场经济、科技创新等现代文明成果,而非仅仅依赖传统。如果因为“我们有五千年历史”就认为无需向他人学习,那才是真正的傲慢。

中国当然有理由为自己的悠久文明骄傲,但真正的自信,不在于强调“我们比你存在得更久”,而在于证明“我们能在当代世界做得更好”。面对外部压力,回击傲慢固然必要,但更关键的是保持清醒:历史给予我们底蕴,但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智慧与行动。国际竞争从来不是“比谁更老”,而是“比谁更强”。唯有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先进,以创新的精神突破瓶颈,才能真正让文明的火种长盛不衰。

0 阅读:8

评论员廖保平

简介:20年评论写作经历,资深评论人廖保平的个人写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