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龟速车”,大快人心!

评论员廖保平 2025-04-23 11:34:18

在道路通行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有最低限速的道路上,一些车辆的行驶速度,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这种超低速行驶的行为,被称为“龟速行驶”。4月上旬,上海内环内高架道路将实现无人机自动巡飞全覆盖,其中,“分心驾驶”的龟速车将成为查处的目标。

当上海高架桥上的无人机掠过车流,精准锁定那些在车河中“躺平”的龟速车时,这场交通治理的科技革命,终于刺破了困扰城市交通多年的“血栓”。

这一举措引发的舆论反响出奇一致——“大快人心”四个字,不仅是对执法升级的认可,更蕴含着对现代城市交通文明进化的集体期待,道出了千万驾驶者的心声。在这背后,是一个汽车社会对交通效率与安全的新认知正在形成。

龟速车对城市交通的伤害,犹如毛细血管中的微小栓塞。上海高架桥上的实验数据显示,一辆时速30公里的龟速车,能在十分钟内制造出两公里的“梗阻带”。这种以个体低效绑架集体效率的行为,使城市道路设计容量在无形中缩水15%以上。这相当于人为制造了一个“移动路障”。更不必说因此引发的频繁变道、急刹等次生风险,让道路变成了危机四伏的“雷区”。

科技赋能下的精准执法,正在重塑驾驶行为的边界。上海警方公布的监控画面里,那些一边把玩手机一边以20公里时速"爬行"的驾驶员,再也无法以“谨慎驾驶”为借口。无人机巡飞系统配合智能分析平台,可以准确区分新手司机的紧张慢行与分心驾驶的违规慢驶。成都采用的LED屏实时提醒、济南推行的教育前置模式,都体现了执法智慧,既要用科技利剑震慑违规者,也要为合理慢行保留容错空间。

这场整治背后,是对道路资源稀缺性的重新认知。在汽车保有量突破4亿辆的中国,城市道路已成为最珍贵的公共资源之一。一辆龟速车占用车道的时间是正常车辆的3倍,这无异于对公共资源的变相侵占。当东京的出租车司机以精确到秒的时间观念行驶,当德国高速上车流以纪律严明的速度行进,我们终于意识到,牺牲别人的效率本身就是不文明。

驾驶文化的升级需要破除几个迷思。其一,“慢等于安全”的误区,事实上,与整体车流速度保持协调才是真安全;其二,“路权平等”的曲解,公共道路的使用权应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其三,“个人自由至上”的幻觉,方向盘后的权利始终以不侵害他人路权为边界。那些在快车道"散步"的车辆,本质上是在进行一种道路霸凌。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治理龟速车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落子。当深圳用AI识别“鬼探头”式过马路,当杭州试点“绿波带”提速主干道,中国城市正在构建人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生态。上海无人机巡飞的意义不仅在于处罚违规,更在于确立新的速度伦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持合理车速是对道路共同体的基本责任。

当首批罚单开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执法技术的进步,更是一个汽车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那些被无人机锁定的龟速车,终将成为历史镜鉴,提醒后人:在现代化交通网络中,效率与安全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场让民众直呼“大快人心”的整治行动,最终将沉淀为我们这个时代共同的交通文明记忆。

0 阅读:12

评论员廖保平

简介:20年评论写作经历,资深评论人廖保平的个人写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