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潇湘晨报晨视频报道,近日,一位95后成都女孩曹玫因其独特的职业——生活演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一年里,她频繁地“结婚”,次数高达七八次,而这些婚礼都是“假”的。
曹玫的“婚礼”遍布城乡各地,每一次她都身着婚服,如同真正的新娘一般,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其中一次婚礼规模宏大,宴请了300多桌宾客,整个村庄的人都前来参加。尽管婚礼流程简单,甚至没有请司仪,但现场气氛依然热烈。然而,台下的宾客并不知道,这场婚礼其实是一场“假结婚”,曹玫只是租来的新娘,与台上的新郎仅见过几天。
95后姑娘曹玫穿着租来的婚纱,第八次站在陌生的"新郎"身旁。这场乡村婚礼的鞭炮声里,300桌酒席的喧闹中,职业化笑容背后,折射出一幅荒诞又真实的当代浮世绘。当"生活演员"成为新兴职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生存智慧的闪光,更是一面映照社会集体焦虑的魔镜。
那些花三个月工资置办婚礼的农村家庭,在"假新娘"的配合下完成面子工程的搭建;被催婚逼至墙角的都市青年,借职业演员构筑起对抗长辈期待的临时堡垒。这种黑色幽默式的解决方案,本质是当代青年在文化惯性与个性解放间走钢丝的生存智慧。
曹玫的职业是扮演他人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而“女友”是她最常接到的角色。那些联系上她的人,往往都是出于无奈,委托她以假“女友”的身份回家见父母、拍婚纱照、订婚或举办婚礼仪式。曹玫表示,她的工作就是进入雇主的现实生活,根据雇主的需求,扮演各种身份,如父母、伴侣、朋友、领导等,以满足他们在特定场景的需求。
这份“出租自己”的工作在行业内被称为“生活演员”。曹玫作为其中的一员,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一职业的独特性。她表示,虽然这份工作有时会让她感到疲惫,但看到雇主们因她的帮助而解决问题,她也感到十分欣慰。
曹玫作为“生活演员”的出现绝非偶然,她一年时间“结婚”八次,是市场的需要,当催婚催出催婚经济学时,中国式人情社会的超现实图景被彻底解构,婚礼可以是租赁服务,亲情能够按需定制,连人生关键时刻都成了可量产的商业场景。据《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超70%年轻人曾遭父母催婚,催婚压力催生出千亿级“代相亲”市场。河南某县城曾出现“10万元租妻过年”产业链,折射出熟人社会里“人生进度条”的暴力考核。
当北上广的“996青年”与县城父母在婚恋观上形成认知断层,曹玫们成了缓冲文明冲突的维和部队。这种临时性妥协虽缓解了家庭矛盾,却也迟滞了代际对话的真正突破。
日本“孤独死”预防协会早在2015年推出“亲友租赁服务”,首尔明洞街头的“拥抱便利店”提供陌生人温暖付费体验。曹玫的职业化存在,同时暴露出原子化社会里人类对真实连接的饥渴与恐惧。
“生活演员”生活在灰色地带,我国《刑法》虽未明确禁止假结婚,但若涉及彩礼诈骗则可能触犯第266条。曹玫团队严守“不收彩礼、不领证”的底线,在合法性钢丝上保持平衡。北京白领李某坦言“租女友是孝道与自由的折衷方案”,用5%的虚假换取95%的家庭和谐。
曹玫的第九套婚纱或许很快就要穿上,“演员”的工作永远不会迎来真实的誓言,但这个戴着假睫毛微笑的姑娘,已然成为解码中国社会转型的活体标本。当生活演员的剧本从特殊服务变成普遍需求,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个辛辣的诘问:究竟是他们制造了虚假,还是虚假塑造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