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取消学校电子屏使用”的建议在网上火了。一位网友直指电子屏上课是导致学生用眼疲劳、近视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呼吁学校回归传统黑板教学。这番话一出,立刻引发了热议。确实,电子屏教学有其优势,但长时间盯着屏幕,也让青少年视疲劳、近视问题日益严重。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该不该让电子屏退出课堂,让学习返璞归真?这不仅仅是一个选择问题,更是对教育方式和健康平衡的一次深刻思考。
这场关于教学工具的争论仿佛让时光倒流三十年。签名簿上密密麻麻的手写体,与教室里的触摸屏形成荒诞对照,恰似蒸汽时代工匠对工业革命的抗拒。在这场"黑板与电子屏"的博弈中,我们真正要面对的并非简单的工具选择,而是如何跳出怀旧滤镜审视教育进化。
对黑板时代的怀念,本质上是一种"玫瑰色回忆"的心理现象——人们倾向于美化过去而忽略其弊端。传统黑板书写效率低下,一节课近三分之一时间耗费在板书上;粉笔粉尘危害师生呼吸道健康,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依托电子屏实现的动态教学,大幅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需正视的是教学场景的进化,现代教育内容已远非静态文字所能承载。
地理课的3D地形演示、生物课的细胞分裂动画、物理课的虚拟实验,这些教学内容通过电子屏得以生动呈现,极大提升了知识传递效率。将教学工具退化到黑板时代,无异于让教师放弃现代教育利器。
不过,当《赤壁赋》的板书改为沉浸式VR场景后,学生平均注视时长从7分钟提升至22分钟,注意力聚焦反而降低了频繁眨眼导致的眼表干燥。工具本身并无原罪,关键在使用方式的科学性。
怀旧者笔下的"黑板浪漫",往往滤去了粉笔灰飘扬的教室,传统黑板教学时教室PM2.5浓度相当高,因之,教师慢性咽炎患病率高出其他职业,这些真实存在过的健康代价,在记忆重构中被悄悄抹去。即便是当下推广的无尘水写板,其模糊的字迹仍迫使前两排学生眯眼辨认,这种视觉压力较之电子屏的4K显示孰轻孰重,答案不言自明。
认为电子屏直接导致近视的观点缺乏科学依据。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近视的主要诱因是持续近距离用眼和户外活动时间不足,而非特定媒介本身。日本学校普遍使用电子设备,但学生近视率显著低于我国,关键在于科学用眼习惯的培养。电子屏与黑板本质都是"看"的工具,区别在于前者能调节字体大小、对比度,反而能减轻用眼负担。将近视问题简单归咎于电子屏,掩盖了作息安排、教室采光、户外活动等更关键的因素。
技术恐惧症在教育领域屡见不鲜。从反对使用圆珠笔到抵制计算器,再到质疑PPT教学,每次技术革新都伴随着类似的争议。但历史证明,拒绝技术进步只会导致教育落后。与其因噎废食,不如建立科学的电子屏使用规范——设定自动调光功能、强制课间远眺机制、开发护眼模式等。
防控近视要靠科学用眼习惯培养、增加户外活动等综合措施,而非简单地更换教学工具。电子屏作为中性技术,其价值取决于如何使用。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应关注如何利用技术提升教育质量,而非退守到前数字时代的教学方式。
从石板到黑板,从幻灯片到电子屏,教育工具的演进映射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其怀旧地呼吁"回到黑板",不如理性思考如何让电子屏更好地服务教学。在保证用眼健康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电子教学直观、互动、高效的优势,才是应对数字时代教育挑战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