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的一句“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不仅暴露了她偏执的用人观,更引发了一场令人不安的舆论风暴——不是因为她敢说,而是因为太多人叫好。
董明珠的言论之所以引发众怒,不仅在于其逻辑漏洞(将个别风险等同于群体标签),更在于它违背了国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导向。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海归人才的贡献。钱学森、邓稼先等国之栋梁,正是留学归来的精英。而今,董明珠却以“间谍”之名,将整个海归群体打入另册,这不仅是对人才的侮辱,更是对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规律的漠视。
然而,比董明珠的言论更值得警惕的,是舆论场上铺天盖地的支持声。
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或许并非一时失言,而是精准迎合了某种社会情绪,对“外部威胁”的过度敏感,以及对“本土纯正性”的盲目崇拜。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只要高举“国家安全”“民族企业”的大旗,任何极端言论都能被合理化。
于是,我们看到:经济观察报的批评文章被删除,而评论区却充斥着“董大姐说得对”“海归就是不可信”的附和;胡锡进罕见喊话要求董明珠道歉,却遭到网民围攻,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格力官方未作任何澄清,似乎默认这种言论符合公司价值观。
这种“一边倒”的舆论生态,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在“政治正确”的掩护下,反智言论正在被合理化,而理性的批评则被污名化。
或许我们还记得,2012年,西安青年蔡洋用U型锁砸穿日系车主的头颅,高喊“爱国无罪”。十多年过去,类似的逻辑仍在蔓延,只不过,这次的武器不是U型锁,而是键盘。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复制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外逻辑。
更可怕的是,这种思维正在从社会边缘走向主流,像格力这样的企业招聘中,“海归优先”竟然变成了“绝不用海归”,舆论场上,任何为海归辩护的声音都可能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导致理性讨论的空间被挤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这种趋势,本质上是一种“安全焦虑”的极端化表现,当国际竞争加剧,部分人不是选择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是筑起高墙,把一切“外来因素”视为威胁。
真正的国家安全,不应依赖“闭门造车”,而应依靠对人才的包容与吸纳,而非群体污名化;依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本土与海归人才在同一个舞台上比拼能力,而非出身;依靠开放的舆论空间,允许批评与辩论,而非让极端言论垄断话语权。
董明珠可以坚持她的偏见,这是她的自由,但比她的言论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为她喝彩的人,他们或许不明白,当“爱国”变成让批评者住口的工具,当“安全”成为封闭排外的借口,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与进步动力。
伟人曾告诫:“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而今,我们似乎正在遗忘这一智慧。如果连海归人才都要被当作“潜在间谍”防范,那么我们的“国际视野”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