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一蹬,布一盖,亲戚朋友等上菜,你一口我一口,吃完还得兜着走。”这句诙谐的话,勾勒出中国常见的吃席场景,尤其在葬礼上,这一行为常令人不解:人已逝,为何众人还要聚在一起吃顿饭?
在严肃的葬礼场合吃喝,似乎违背常理,甚至被一些人视为不孝。但很多现代难以理解的传统行为,在过去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不同观念在当下碰撞,引发了诸多争论,接下来就深入探究白事吃席习俗的缘由。


互助传统下的礼谢之宴
葬礼上吃席的习俗叫丧宴,部分地区称吃豆腐。丧宴是中国丧葬礼仪中答谢亲朋近邻的关键环节,这些人在葬礼筹备和进行时提供了大量帮助。
不同于宗教深度介入丧葬的其他文明,中国的丧葬仪式多为自组织行为。宗教主导的丧葬中,家属省心却需付出信仰和供奉代价。
而中国丧葬仪式靠个体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则构建结构并发挥功能。要圆满完成丧葬仪式,需满足仪式人力需求和对死者亲属的心理干预这两个核心需求。本质上,中国葬礼是大型团体心理健康干预行为,类似农村团建,大家自愿前来助力。
中国丧葬礼俗从周礼时代到现代,虽内容形式有演变,但基本框架稳定,且适应力强。不过,这也让丧葬礼仪繁琐,通常持续三天,灵堂布置、吊唁、选墓、出殡等环节需大量人力。
过去农村土葬时,选墓、挖墓穴和出殡入葬是重点。挖墓穴十分繁重,抬棺也需多人合力,在过去是耗费体力的苦力活。

过去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低,多数家庭贫困。操办红白喜事时,连餐具都难凑齐,更无力雇人干活。此时,邻居和亲戚的帮忙至关重要,否则丧事难以顺利进行。
农村人淳朴且有生存智慧,大家明白办丧事仅靠一家之力不行,所以村里有丧事时,全村人会帮忙,因为都清楚今日帮人,日后自家有事也能得到帮助。
葬礼前会选出总管,即仪式专家,负责大小事务。在其指导下,村民自愿听从安排,葬礼所需物品也可从村民家免费调用。过去,办白事常能看到有人用小车借来贴有名字的锅碗瓢盆,喜事或丧事结束后再归还。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真正做到了“一家死人百家帮,一家做饭百家凑”。有人去世,村民不仅帮忙处理遗体、筹备丧事,还从自家带来蔬果食材筹备丧宴。逝者离世当晚,乡亲们与主家一同守夜。次日,大家分工协作,确保丧事顺利进行。
主家为回馈帮助,往往会倾尽全力,甚至杀猪酬谢。吃席背后是人情的互惠,人情是中国人社会交往的重要润滑剂。生活在村里,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且有互相帮忙的经历,所以别人家有丧事时,自然会去帮忙,否则会不好意思。

人情讲究礼尚往来,帮忙时偷懒耍滑会被议论,自家有事时也会被同样对待。因此,很多地方办丧事必须帮忙,老一辈常说“喜事不叫不去,丧事不叫也去”。
在过去,丧宴是对参与者的答谢,基于人情的互助精神,让人们在宴席中送逝者安息,这是符合人性的理性选择。

心灵慰藉的特殊仪式
死亡文化是特殊的生存文化,丧葬能反映人性追求和社会风俗。对百姓来说,生死复杂且受重视,葬礼并非单纯肃穆,而是具有复杂性。很多村民觉得白事难办,因为涉及人多、物品多、规矩多、招待要求多。葬礼是当地最具仪式性和权威性的民俗活动。
葬礼作为人生最后一个重要礼仪,环节众多,引发的情绪各异,有悲伤、平静,也有轻松幽默。葬礼既有娱乐行为,也有庄严肃穆场景,比如在吊唁或送葬时大笑就不合时宜。
《请回答1988》中就有类似情节,孩子们对家人在奶奶葬礼后宴席上的谈笑感到不解,直到大哥回来,大人们才痛哭。人际关系在集体见证死亡时尤为重要,在村民看来,人去世后若悄无声息,就如同死了一条狗。所以,吃席不仅是缅怀逝者,更是强化生者之间的情谊。

入殓当晚,主家设酒席招待亲属和帮忙的邻里朋友。这酒席意义重大,即便平时有矛盾,此时也会搁置,共同办好丧事。“死者为大”在过去影响力很大,轻视这一原则会受村庄舆论压力。葬礼为有矛盾的人提供了解除心结的机会。
农村人对生死大事怀有朴素的情义观,深知情感真挚和义行坚定对人际关系和社区凝聚力的重要性。
围绕棺材宴饮、吹拉弹唱,营造欢快氛围,看似戏谑,实则是对葬礼压抑气氛的调试,能安抚死亡带来的心灵创伤,让人们在哀悼时感受到生命循环和逝者灵魂的安宁。
有说有笑的葬礼,是对抗悲伤的高效方式。突然让忙碌的人沉浸悲伤不利于生活。葬礼这天,即使是世仇也可自由用餐,无需礼金,主人会准备丰盛饭菜。
逝者离世前三天,人们聚集以热闹氛围分担悲伤。全村参与,通过宴席填补家庭空缺,让逝者风光入土。葬礼最后的酒宴,是对葬礼活动的总结,也是对邻里亲友的答谢,确认村落的传统秩序和伦理道德,宣扬集体感和亲密感。酒宴结束,参与者回归正常生活。

现代视角下的批判与反思
如今,很多人批判丧事,认为是活人做给活人看,流程复杂且吃席浪费。这种批判有一定道理,人类行为存在重复性,现在批判的现象,古代也有人批判。
过去和现在都存在因攀比而大肆操办葬礼、铺张浪费的问题,甚至有人举债办丧,让家庭负担加重,这种情况下批评葬礼吃席无可厚非。

随着社会结构变化,吃席从互惠式交换变为市场行为。现在流水席服务便捷,主家付费就有团队负责酒席,即“送葬下乡”。
在乡村空心化的当下,互助性丧葬仪式难以组织,奔丧成本大幅提高。这种吃席虽方便,但失去了社会联结功能,变得庸俗、形式化,这也是饱受批评的原因。时代发展,传统习俗发生改变,或许这就是必然趋势。
文章来源:文化遗产搬运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