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的研究与衡量中,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是备受瞩目的核心指标,它能够清晰地呈现出经济增长的幅度,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但是,GDP核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侧重于反映经济增长的成果,却未能充分揭示为取得这些成果所付出的代价。当中国公布今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转情况后,这一问题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民众对经济增长数据的实际感受与官方数据之间存在的温差,成为了社会热议的焦点。

近日,中国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整体经济表现呈现出“开局良好”的态势。此前,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目标基本维持在5.2左右,实际数据达到了5.4,超出了市场预期,这一成绩彰显了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

“稳”体现在稳住了经济增长的大局,5.4%的增长率为全年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则聚焦于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来看,一季度的表现尤为亮眼。这三大经济驱动力均好于去年同期水平,甚至超越了去年第四季度。
投资领域,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投资持续发力,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消费市场逐步回暖,随着居民消费信心的提升,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出口方面,尽管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企业凭借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出口态势,贸易顺差稳步增长。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国经济在一季度实现了多维度的协同发展,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尽管一季度经济数据表现出色,但不少民众却反映,并未切实感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际变化,在自身消费或收入方面没有明显的提升,这种实际感受与经济数据之间的温差值得深入探究。
姚景源表示GDP统计主要采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种方式,中国目前采用的是生产法,即通过计算三大产业的增加值来核算GDP。这种统计方法从国家宏观层面出发,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是把握经济发展核心问题的重要手段。

但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往往缺乏宏观经济分析的视角和专业知识,更倾向于从微观层面感受经济变化。在微观层面,民众关注的是自身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个人收入的增减以及生活成本的变动等具体问题。
以工业领域为例,今年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达到6.5%,这一数据看似亮眼,但背后却隐藏着成本上升的问题。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工业每100元营业收入的成本为85.11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加了0.11元。虽然0.11元看似数额不大,但在庞大的工业经济规模下,这一成本的增加会对企业利润产生显著影响。
成本上升直接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在41个工业大类中,一季度有22个大类出现利润下降或亏损的情况,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整体呈现负增长0.3%的态势。因此,站在微观企业和个人的角度,当企业面临亏损、成本上涨等困境时,很难直观感受到宏观层面6.5%的经济增长。

此外,GDP核算侧重于经济总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社会公平等问题关注不足。例如,某些地区为了追求GDP增长,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虽然短期内经济数据得到提升,但从长远来看,却牺牲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使得民众对经济增长的实际感受大打折扣。

鉴于GDP指标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民众与官方经济数据之间的温差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经济衡量体系进行反思和改进。在过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将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能够快速推动经济增长,解决物质匮乏等问题。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规模日益庞大,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单纯依靠GDP指标已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民众的真实需求。

应当更加重视民生指标在经济衡量体系中的地位,将其置于首位。民生指标涵盖居民收入水平、就业状况、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多个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通过建立完善的民生指标体系,定期公布相关数据,让民众能够直观地了解到经济发展对自身生活的实际影响。
例如,重点关注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是否与经济增长相匹配,就业市场是否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等问题。同时,加强对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环境、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估,引入绿色GDP、人类发展指数等综合性指标,使经济衡量体系更加全面、科学。

此外,还应加强经济数据的解读和宣传工作。相关部门在公布经济数据时,不仅要提供数据结果,更要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含义,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民众解释经济增长与个人生活之间的联系。
可以利用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开展多样化的经济知识普及活动,提高民众对宏观经济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从而缩小民众与官方经济数据之间的感知温差,使经济发展成果能够切实被民众所感知和认同。
文字来源:聊一波@王波明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