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下一个中国”、“超级大国接班人”等说法让印度经济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印度这两年在国际舞台确实表现亮眼:2023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月船3号”成功发射,使印度成为全球第四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印度军队首次亮相法国国庆阅兵,莫迪频繁出访美、澳、法等国,印法达成500架空客、26架战斗机及3艘潜艇采购协议,马克龙还授予莫迪法国最高荣誉勋章大十字骑士勋位。

莫迪
印度与法国在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前沿领域展开合作,红杉资本等国际资本加速布局,比亚迪、特斯拉也明确了建厂意向,这些都彰显着印度市场的吸引力。
不过,国际社会对印度经济的评价明显两极分化,其发展模式与潜在风险需要理性看待。2025年印度GDP增速预计降至5.7%,相比2023年的8.7%明显回落。
2025年上半年,16万亿卢比外资加速撤离,股市单日蒸发2.4万亿美元,制造业累计撤离投资达360亿美元,迪士尼、苹果等企业纷纷调整在印业务。这反映出印度吸引外资时,面临政策稳定性与产业配套的双重挑战。
莫迪政府2020年推出“生产关联激励计划”,用230亿美元补贴吸引750家企业参与电子、制药等关键产业。但随着全球供应链变化,2025年3月计划部分条款调整,暴露出印度产业链短板。半导体产业对中国台湾技术依赖度超70%,2023 - 2024财年电子元件进口额突破180亿美元,本土化生产进度远不及预期。

作为全球关税最高的经济体之一,印度对摩托车征收150%关税、美国大豆征收120%关税,这与其发展中国家定位不符。2024年印美贸易顺差达457亿美元,体现印度在药品、纺织等领域的出口实力,但也加剧贸易摩擦风险。

2025年1月,美国启动对等关税机制,对印度摩托车、钢铁等产品加征关税,直接冲击印度纺织、制药等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对美出口占比超60%,本土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和市场萎缩双重压力。

“保护性开放”模式有利有弊,一方面为本土产业争取发展时间,2023年印度制造业附加值增长6.2%;另一方面推高进口成本,2024年消费者价格指数因关税上涨2.3个百分点,影响民生和投资环境。
“印度制造2.0”计划自2021年启动,累计投入200亿美元升级电子制造业,但效果未达预期。苹果在印生产线良品率长期低于50%,2025年富士康宣布放缓印度投资,转而加大越南产能投入,显示跨国企业对印度产业环境持谨慎态度。印度电子元件对中国依赖度持续上升,2024年进口额较2019年增长300%,产业链本土化难度极大。

基建方面,规划15年的“德里 - 孟买工业走廊”建设缓慢,日本援建高铁项目因征地问题推迟到2028年通车,暴露土地政策和行政效率问题。不过,2025年印度启动投资1000亿美元的“半导体超级走廊”计划,尽管技术依赖外部,但展现出向高端制造业进军的决心,在全球芯片短缺背景下,这一布局具有长远意义。
俄乌冲突期间,印度靠转口俄油在2022 - 2023年获利超200亿美元,但也影响与美欧关系。2025年美国加强对俄油价格管制后,印度炼油厂产能利用率降至40%,87%的石油依赖进口,能源供应链脆弱性凸显。
不过,印度与法国达成100亿美元可再生能源协议,涵盖核能、光伏等领域,2023年新增光伏装机量达12GW,绿色转型有一定潜力,虽然项目落地率目前不足20%,但政策持续投入为长期能源结构优化打下基础。

2025年印度股市经历调整,外资累计抛售250亿美元股票,Nifty 50指数较峰值下跌35%,部分独角兽企业估值回调,Byju's估值从220亿美元降至115亿美元,Swiggy估值缩水45%。
这体现国际资本对印度市场的重新评估:一方面,低附加值服务业占GDP比重超55%、制造业仅14.3%,2025年青年失业率高达83%,反映人力资源转化效率不足;另一方面,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和全球第二大工程师群体的技术人才储备,是印度不可忽视的优势。

特斯拉、三星等企业的观望,本质是对政策稳定性和产业链配套的综合考量。目前中国企业占据印度手机市场75%份额、电子元件60%供应量,若印度能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政策,有望吸引更多高端制造投资。
客观来看,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印度面临典型发展中国家难题,需要平衡保护本土产业与融入全球价值链,转化人口红利,保障能源安全并推动绿色转型。2023年“月船3号”的成功,展现印度航天技术积累;2025年半导体计划启动,预示其向高端制造迈进。
这些与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数字支付体系创新(UPI年交易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共同构成发展图景。尽管存在外资撤离、关税摩擦等短期压力,但印度政府通过2025年预算案提升30%制造业补贴、增加25%基建投资等灵活调整,显示出对结构性问题的清晰认知。

国际社会不应期待印度复制“中国模式”,而应关注其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路径。在全球供应链重构和技术竞争背景下,印度的发展虽充满争议,却为新兴经济体提供独特参考。
从人口、地缘到技术、市场,印度具备成为经济大国的条件,但能否突破制度瓶颈、实现可持续增长,还需时间和政策检验。与其急着给印度经济贴上“奇迹”或“泡沫”的标签,不如以理性视角,观察这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与进取。
本文来源@钱说
印度缺乏唯一的崛起条件:诚信